
【名称】宋牟益擣衣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图卷,纸本,水墨。尺幅:27.1×466.4 公分。
传统中国理想的社会分工是男耕女织,也就是男子种田,女子纺织。在从养蚕取丝到纺织成布的过程中,用杵在砧上反覆擣击生丝以脱去胶质,是十分重要的步骤,这也就是「擣衣」,但后来也常被作为制衣的代称。因为秋凉将寒,需要开始准备过冬的衣裳,所以擣衣通常是在秋日,是女子专属的活动。历来有许多歌咏擣衣女心情的文学作品,启发这幅画灵感的南朝宋谢惠连(407-433)所写的〈擣衣诗〉便是一例。在诗中,擣衣已经不只是一种劳动的形式,因为妇女往往要为在外出征的夫君准备冬衣,不免会有思念与感伤的情绪。
这幅画里利用手卷形式在卷动时具有时间推移感的特性,从右到左依次描绘抱著布练、整理、擣练、剪裁、缝制、装箱以便寄出等程序,人物全都是继承唐代丰腴造型的女子,她们以群体方式共同为远处的丈夫制作衣服,表示这是女性生命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派驻外地往往代表长久的分离,也难怪她们在细心准备、表达关怀时,往往忧心忡忡。画中的女子脸上出现了中国人物画里少见的丰富情绪表现,妻子既觉思念,又担心丈夫的安危,虽然个个仪态优雅,脸上却难掩焦虑。由於全画是以素淡的白描技法画成,没有抢眼的色彩,却反而衬托出弥漫全画的淡淡愁思,是描绘闺怨相当成功的作品。
牟益(1178-?)字德新,籍贯四川,於南宋理宗、度宗(1224-1274)时任职宫廷,善画人物、工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