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耳白喉
疾病概述耳白喉:继发于鼻、咽白喉,白喉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耳痛剧烈,鼓膜穿孔后,流出带血脓液及污秽假膜样分泌物,具有臭味。
治疗:
1.一般治疗:严格隔离,卧床休息2~4周,重者4~6周,进易消化富营养饮食,注意口腔、鼻腔护理。
2.病原治疗: ①抗毒素:②抗生素: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3.并发症治疗: 并发心肌炎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请相关科室医师协助诊治。有呼吸困难及喉阻塞者,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加强护理,防止肺部感染。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
疾病描述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其次为间接传染,即通过使用染菌的手巾、食具、玩具、书报等。白喉常见于秋冬和春季期间,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2-5岁发病率最高,我国自解放以来重视预防接种工作,故目前已很少见。
症状体征中耳白喉极少见,继发于鼻、咽白喉、白喉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或经鼓膜穿孔而入鼓室,症状与一般化脓性中耳炎相似,耳痛剧烈,鼓膜穿孔后,流出带血脓液及污秽假膜样分泌物,具有臭味。
疾病病因白喉杆菌传染,继发于鼻、咽白喉、白喉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或经鼓膜穿孔而入鼓室。
病理生理白喉杆菌传染后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可分局部与全身两种。
1、局部病变 白喉杆菌侵入人体组织后产生一种外酶素,损害粘膜上皮细胞,发生坏死,纤维素及白细胞渗出,纤维素凝固后,形成一层假膜,白喉杆菌在假膜下繁殖滋长,产生更多外霉素,所致病损扩大,假膜向四周蔓延,喉部假膜附着较松,有时可咳出。
2、全身病变 白喉外毒素进入血液出现全身重度现象,可引起重度性心肌炎,肾炎、周围神经炎或脑神经损害。
诊断检查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结合细菌学检查,诊断多无困难,但一次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本病,并重复多次,必要时可行锡克试验及毒力试验,以求早期确诊,如临床表现疑似白喉,也不一定等待化验证实,可先行治疗。
治疗方案1、患儿应严格隔离,注意口腔及鼻部护理。
2、注射白喉抗毒素及青霉素,抗毒素的剂量应根据病情轻重和假膜范围而定,一般可用2万-4万单位,重者6万-10万单位,必要时可重复注射一次,青霉素有消灭白喉杆菌和防止继发感染的效果,宜及早足量使用。
3、有呼吸困难和喉阻塞症状者,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术。
4、密切注意心脏情况,如有心肌损害,患儿应卧床休息3-6周,并请儿科医师协同处理。
5、对白喉杆菌带菌者,应先予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如细菌培养持续阳性,可考虑切除扁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