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轴:
主题人物在进出画面时需要注意拍摄的总方向,从轴线一侧拍,否则两个回面接在一起主体物就要“撞车”,让人觉得突兀。
在拍摄的时候,如果摄像机的位置始终在主体运动轴线的同一侧.那么构成画面的运动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这样观众就会觉得自然.否则就会产生“跳轴”而让人感觉突兀了,跳轴的画面除了特殊的目的以外是无法组接的。
在前期拍摄时,由于摄像师未充分意识到轴线问趣,或者即使前期拍摄时建立并遵守了轴线原则,但后期剪辑时需打乱原来的镜头次序重新组合,就可能产生“跳轴”现象。如果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会造成观众理解上的混乱。
当遇到“踏轴”问题时,剪辑师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消除或减弱“跳轴”现象。
(1)利用动势改变轴线方向。在两个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转身或运动物转弯的镜头,将轴线方向改变过来。
(2)插入中性镜头。在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中间,插入一个无明显方向性的中性镜头,可减弱“跳轴”的影响。
(3)借助人物视线。在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视线变化的镜头,借助人物视线的变动,改变轴线方向,清除“跳轴”现象。
(4)插入特写镜头。在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局部特写或反映特写镜头,可减弱“跳轴”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插入的特写镜头要与前后镜头有一定的联系,否则显得生硬。
(5)插入全景镜头。由于全景镜头中主体在画面所处的位置、运动的方向或动作不很明显,插入后即使轴方向有所变化,但观众的视觉跳跃不大,可减弱“跳轴”现象。
上面所说的剪辑基本原则及技巧,主要是为了保证画面组接的连贯流畅。但剪辑并非“机械”的,除了保持视觉流畅外,更应注重情绪发展的连贯及观众心理感受的连续。笔者在剪辑纪录片《婚事》“建娃子、琼女子入洞房”一场戏中,紧紧抓住了洞房欢快、喜庆这一情绪线进行剪辑,虽然视觉上有一定的跳跃感,但情绪连贯,一气呵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