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和
艺坛怪杰、鬼才“泥猴张”原名张希和。
鹤壁市“泥猴张”先生是河南省政协常委,其艺术成就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其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7件,早在93年河南就成立“泥猴张艺术研究中心”,新千年美国成立了“泥猴张艺术创作室”;“泥猴张‘还被联合国教科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作品在全国多次获奖,介绍泥猴张的报刊杂志近百家。美国18家电视台拍录专题“泥猴张在美国”;“泥猴”作品被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级美术课本第二册;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大篇幅介绍泥猴作品;中央电视台以“鬼才泥猴张”为题介绍泥猴作品;中国中央电台以“鬼才泥猴张”为题的45分钟的专题播出40万字的《奇人泥猴张”一书今年出版;“泥猴张”三个字曾有企业家出资一百万元垄断收买;泥猴张的艺术作品既有25米的“百猴图”;30米的“百虾图”、“百蟹图”、“百福”、“百寿”、“百喜图”,还有“百幅画梅花图”、“人祖系列猴图”,以及百条件陶艺作品、书法作品等近千件。只要一搜索,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到关于“泥猴张”的介绍。
泥猴张本名张希和,1942年生,是鹤壁市浚县人。因为专门从事泥猴创作享誉海内外而得名。他现在担任着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亚视书画院副院长等职务。另外他还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政协委员。
泥猴张先生从师于著名民间工艺理论研究家张道一先生,曾受吴作人等多名书画家、艺术评论家指点。他的作品以塑造泥猴为主,在书法、绘画等民间艺术创作和研究上都有独到的见解。泥猴张的艺术风格体现在“猴儿精,头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近年来,他的泥塑代表作“群猴”、“百猴”、“三不猴”、“猴山”分别获得国家、省级大奖,其中“百猴”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泥猴张传奇
黄河古道从一望无际的豫北平原弯弯穿过,在河泥淤积的地方有一个县叫浚县,古称黎阳。在这里积淀的不仅仅是千年的黄河泥土,还有千年的民间文化。尽管历史上多战乱,但仍有很多民间文化保留下来。唐代城墙,护城河,扎纸,年画,木版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泥玩具,在今天浚县还是全国最大的泥玩具集散地。因当地的泥玩具大多可当哨子吹,发出“咕咕”的声音,所以被称为“泥咕咕”或“咕咕哨”。
60年前,水涝,旱灾,兵荒多的时候,农人家里都穷得叮当响,就在这滚油煎的时候,在浚县小河乡西张村,一个不识相的男孩降生到了人间。孩子的降生并没有给这家人带来多少喜悦。俗话说儿多母受苦,这家里已经有了三个男孩子了,再添一张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从小这个男孩就被视作家里的累赘。但日子还是要过的,父亲给取名张希和。
孩子的母亲没有奶水,又请不起奶妈,为了给孩子找一条活路,快一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给了邻村的一户人家。抱走小希和的时候,人家带来了三升高粱。孩子的奶奶不同意了,说:饿不死大人就饿不死小孩。总算又把孩子给要回来了。
安生的日子过了不久,三岁的时候,家乡闹天花。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村子里患天花的孩子很少能侥幸活下来。泥猴张也在劫难逃,几天的高烧之后满脸长满了水泡,泥猴张的母亲对他已经失去了信心,
对父亲说:看来孩子的病是治不好了。扔到牲口圈里喂狗算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父亲到牲口圈里一看,孩子身上还热乎乎的,一模鼻孔还有气。他赶紧把孩子抱到屋里,用米汤喂孩子。竟然奇迹般得活了下来。
一个刚满一岁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夜被遗弃在牲口圈里长达七天,居然没死.在贫寒的生活中,它经历了曲折磨难的生活,最终成为了了一代泥塑大师。他的故事在今天讲来也许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在他的身上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印记和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民间艺人的生活道路。
对泥猴张来说,童年的记忆是灰色的。就是因为生天化造成的满脸麻子,泥猴张小小年纪就成了丑八怪。村里的孩子大多数不跟他玩,他只好自个躲在旯旮里搓泥蛋蛋,掼泥块块。看到满大街追逐嬉戏的孩子们,小小的泥猴张只好一个人躲在墙角,承受着他们的嘲笑。
但好强的泥猴张,并不甘心失败。“我总想比他们强,我小的时候胆子比较大,别人不敢在墙头上走,我敢。这么宽的井口,别人不敢跳,我就敢挑,那么高的树别人不敢爬,我就敢爬。现在看来这不算什么本事,但当时我就觉得自己是有本事。”
“有一天,村西的一个孩子头,突然怜心大开,对我说:‘今天俺跟你玩,也让村西头的孩子都跟你玩,不过,你得办成一件事情。’我一听,甭提多高兴,说:‘你们只要跟我玩,什么事情我都办!’那孩子头手指着村头那棵高得出奇的大榆树说:‘树上的小鸟快出窝了,你上去把它抓下来,俺都跟你玩。’树下围着一大群孩子,都叽叽喳喳地朝我嚷着:他能掏下那鸟俺连毛生吃了!这是轻蔑,这是挑战。我忍受不了这些冷嘲热讽,脱掉鞋子,光着胳膊,“蹭蹭”几下就爬上了树梢,像猴子那样双脚勾在树杈上,腾出手掏得小鸟。我像个胜利者,神气地坐在树上,亲吻着毛绒绒的小鸟,心里像喝了蜜,把树下的孩子急得嗷嗷叫。哪知上树容易下树难。我一手搂住小鸟,一手抱着树干,任光胸脯糙着树皮,一点一点往下溜,胸脯疼得扎心,我不管这些,只一个愿望:让大伙瞧瞧俺不是孬种!待我下地时,已血流满身,谁知还没等站稳,那孩子头便从我手中夺走小鸟,一声唿哨,孩子们“哗”地跑了个精光。我受骗了,在地下打着滚哭,伤心极了。”
讲到这里,泥猴张的声音有些梗塞。
“俺三哥来了,他把我抱回家,说兄弟呀:不叫你跟他们玩,你非跟他们玩,他们都是骗你的。我母亲这时正在和面,她撕了一块面,给我捏一个小鸡,说:就待在家里学捏小鸡吧,谁也别去找着玩。柔软的面团比小朋友好玩多了,它不会欺负我,捏出的小鸡、小鸭也不会欺负我,在这里我找到了快乐。”
张希和的大哥是民间艺人,它不仅会扎纸人、纸马、还会捏神像、画庙宇里的壁画。在家里,母亲虽然嫌自己丑、但大哥却很喜欢他。大哥忙的时候,都会让他打打下手,递个颜料、拿个画笔。在大哥的熏陶下,张希和也喜欢上了写写画画,在他眼里,整个西张村,大哥是最有本事的人了。
一次,大哥捏了八仙晾在院墙上,准备晾干后扎到纸楼上。张希和看着喜欢,趁家人不注意就把八仙泥人全部偷走埋到麦秸里,每隔一会就拿出来欣赏一番。晚上大哥找不到八仙泥人,就知道是他干的。把这事告诉了母亲,张希和不承认,母亲气的抡起巴掌要打我,大哥把他给护住了,说:“这几个八仙能值两升麦子,你要喜欢哥哥再给你捏,你先把它们拿出来。等换了麦子给你烙油饼吃。”
采访张希和
几个泥人能换这么多麦子。张希和一听有油饼吃,就乖乖的叫出了泥人。哥哥也没有食言、今天给他捏个泥人、明天给他捏个泥马、后天给他捏个小猪。善良宽厚的哥哥开启了张希和的艺术之门,在哥哥那里他学会了捏各种各样的小泥玩具。谁跟他玩他就给谁一个,谁不跟他玩他就不给谁,慢慢就有人跟他玩了。在孤独中,泥猴张对捏制玩具产生了兴趣,并逐步走上了泥塑艺术这条道路。但是使泥猴张专攻泥猴,却是八岁时一件意外的事情。
离西张村5公里有个村子叫同山村,每年的3月28日,同山都有一次庙会。有一年父亲给了他200钱(相当于现在的两分钱),让他去赶庙会。庙会上有一个老艺人在卖各种各样的泥玩具。有小狗、小马、小狮子、小猪等等。其中有一个小猴子,红色的。张希和就喜欢这个小猴儿。他说:“200钱买个猴中吗?”“不中,要三百。”没办法,眼巴巴的瞅了半天,小泥猴张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可心里总放不下那个小猴,离开没多久,又回来了。一直呆在那里眼巴巴的看着那个老艺人。几个小时过去了,午已过晌了,小泥猴还在那里蹲着看。老艺人看这个小孩确实喜欢这个小猴儿,就说,“送你一个吧。”
得了这个小猴,张希和特别高兴,晚上睡觉还把它放到被窝里,拿出来问问泥巴的味道。十岁那年,张希和上学了。老师知道他能写会画,就把黑板报的工作交给了他。这可是个体面的活儿,同学们都很羡慕,张希和也整天琢磨着把黑板报办好。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一个同桌王记竹,有一本小画册,叫《怎样学美术》。她经常向他炫耀,张希和想用手摸一下都不行,干着急。
有一次放学了,同桌把书忘到书桌上了。张希和就把这本书偷走了。第二天上课,王记竹发现书不见了,向老师汇报了,其中有几页我最喜欢的已经被我撕掉了。王记竹让我赔她,怎么赔呢?老师说:干脆你陪她三个鸡蛋。
三个鸡蛋换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张希和高兴的不得了。“三个鸡蛋在当时也不得了啊,可是这本书太好了。让我赔十个鸡蛋我都赔。”
尽管从一本《怎样学美术》的书中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深受民间文化熏陶的泥猴张还是凭着自己的执著和悟性还是最终把泥巴玩出了名堂。
初中毕业后到了县供销社工作,后来又因为多才多艺被调到了县文化馆工作。在那里,泥猴张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猴儿镜头上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泥猴张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国内慢慢有了名气。作品也被编入了全国中学美术课本。还漂洋过海到美国讲学,办展览。泥猴张的名字也慢慢叫响了。
泥猴张的事业道路是曲折的,他的婚恋生活更是曲折动人,因为张的丑,婚姻曾一波三折,结婚后,妻子因其丑,曾跳井自杀。但他的婚恋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最重要的是本事和真诚。
在泥猴张孤独的童年中,有一位姑娘带给他最多的欢笑。给了他心灵上最多的安慰。她就是泥猴张西邻的小黑妞。她觉得张希和有本事,别人不敢走墙头,他敢;别人不敢跳井口,他敢;别人不会爬树,他会。她就喜欢和他玩。别人骂他她帮他骂,别人打他她帮他打。
童年的伙伴已经出嫁了。泥猴张也在乡供销社参加工作了。当时那个时候,农村小伙子二十岁就都结婚了,张希和还没找到对象,母亲就这个事愁的不得了。就怕儿子安不了家,娶不上老婆。这个时候的张希和也着急,母亲本来就嫌弃他,娶不上老婆,俺娘不更嫌弃。后来在邻居的介绍下,张希和有了妻子,孩子的妈妈申金英。
她当时才十八岁,而他二十二岁了。婚后刚开始一段时间,小俩口和和美美倒也不错。后来,他发现妻子个性过于刚烈,争强好胜,总怕别人小看她,加之年轻,又经不住人家挑动,她开始不满起来。结婚不到一年,妻子就闹着要离婚。问她到底为什么,她说:“人家都说你丑八怪,丑得出奇,说得我没法跟你过!”张希和说:“别上人家当,我人丑,德行好着哩!”而妻子却听不进去。一天,妻子把所有的好衣服都穿上,来到井沿上,恨嫁了个丑人;恨她命苦,没找到般配人家,越想越气,越气越不想活了,于是,一头栽进井里。由于衣服穿多了,一时难以沉下去,紧接着头又翻出水面,再往下栽,又翻了一番上来,再也栽不下去了,久死不成,又产生了生的欲望。她扒在井壁上大哭起来,刚好队长从井旁过,听见哭声,才把她救起。
当时张希和心里很难受,后来有了孩子福斌。那漂亮着呢,白胖的小孩。他妈高兴的不得了。这日子就就开始走向正常了。他们有四个孩子,都是妻子一手抚养大的。1986年前,他们家还住在乡下,几亩地都由妻子一个人种,麦子黄了,只靠妻子一个人去割,又靠妻子一个人一车一车地拉到场。忙不过来时,她索性乘着月出人静时,穿着裤头,甩着汗水加班加点干。她吃的是人饭,出的是牛力。累急了,她在地里骂我:“张希和呀,你搞什么事业呀,这几个孩子你真不管了吗,你真想把我累死呀!”愧对于妻子的张希和自认为自己不是个好丈夫。要说他以后被人誉称为“泥猴张”,作品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展出,能上教科书,能上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能上中央电视台,没有申金英强有力的支持是不行的。除了哺养四个孩子,扛起全家的农活外,还极力支持张希和搞创作。有时创作缺经费,她把她卖豆,卖布的钱都拿出来给丈夫。直到现在,单位还欠张希和垫出来搞事业的近2000元钱,可以说,这些钱都是她的血汗钱!张希和是踏着妻子的肩膀一步一步登上民间殿堂的,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张希和。
浚县泥人“泥猴张”
豫北的浚县,古称黎阳,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随着战争硝烟的消失,这里的人民在昔日的古战场上安居乐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是这里传统的奶奶庙会。别小看了浚县大坯山、浮丘山的古庙会,它可是当地群众的重大活动。每到会期,浚县车水马龙,香客云集。本县的、外县的、赶车的、步行的,熙熙攘攘,煞是热闹。有的是烧香拜祖,有的是游乐玩耍,有的是祈福求子,有的是买卖交易。所以,浚县古庙会声势之浩大,气氛之热烈,在河南是远近闻名的。
到浚县庙会来进行买卖交易的人很多,大大小小的摊点从城里一直延伸到郊外的古庙前。在这些摊点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型古朴、色彩艳丽的泥塑。泥塑的品种主要是动物,有鸡、狗、马、猴、狮、燕等,因浚县的泥塑都要涂上色彩,所以又叫泥彩塑。来赶庙会的人一般都要买上几个回去给孩子当玩具,故而当地人也称它为"泥,玩具"。艺人在制作泥玩具时,习惯在泥玩具的不同部位扎上通孔,孩子们玩耍的时候还可以当哨子吹,"咕咕咕"的哨声伴着孩子们的笑声响遍村庄和田野,这种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所以,孩子们亲切地称它为"泥咕咕"或"咕咕哨儿"。
浚县泥塑的原料就是俯拾皆是的黄胶泥。人们将黄泥晒干,碾碎过筛,加上棉花或纸浆,再掺水和匀,用木头捶打数遍,使胶泥变得柔软细腻。然后,经过搓、拉、捏、掐,小小的一块黄泥,玩笑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刚刚捏好的泥玩具容易变形,人们把它放在锅台上,待烘热冒烟时,赶忙用黑或棕色颜料打底。之后,再在晾干的泥玩具上涂上各种鲜艳的色彩,使它与动物的造型协调一致。经过彩绘的泥塑,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煞是好看。红绿黄蓝等色彩把胶泥的本色完全覆盖了,不知底细的人,还真不知道这栩栩如生的玩意竟取材于泥土。
说起浚县的泥塑艺人,那真是数不胜数。别看这些整天和泥巴打交道的农夫识字不多,他们却在电视里留过影,电台里留过声,报纸上留过名。那个以捏泥猴出名,曾漂洋过海到美国讲学并进行泥塑表演的张希和,在当地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都叫他"泥猴张"。
"泥猴张"生长在浚县农村,自小就受到民间艺人的艺术熏陶。小时候和大人一块儿赶庙会,见了泥猴就痴迷得迈不动步子。买些泥猴回家比着捏,开始时怎么捏也不像。后来,他虚心向老艺人学习,并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泥塑技艺,创作出具有个性特点、妙趣横生的泥猴系列作品。"泥猴张"捏的泥猴多是素色泥猴,具有夸张变形拟人化的特点。象"喜猴"、"怒猴"、"撤尿猴"、"抽烟猴"、"踢球猴"、"舞蹈猴"等,以猴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以猴来表现人的思维活动。他的泥猴头大身子小,注重表现猴子的面部表情。
"泥猴张"捏泥猴有四个特点,一是"快",一小块黄泥,一分钟的时间,就变成了一只灵巧可爱的猴子。二是"不瞧",闭上眼或是用布蒙住眼,照样可以捏出姿态各异的猴子。三是"背手倒捏",他双手背在身后,捏出的猴子神形皆备。四是"造型无穷",面对众多的观众,他胸有成竹,不论人们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他都能"手到猴来"。凡见过"泥猴张"捏泥猴的人,无不为他炉火纯青的技术发出喷喷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