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简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计算机软件理论、技术和开发环境等方面开展基础、应用基础与竞争前高技术的开放式研究基地,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和教育部的支持下,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审制,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发展,实验室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软件竞争前高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为推动我国软件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拥有良好的国内外声誉。
近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大量国家或部委的重要研究课题,主要涉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863高技术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基金、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以及国家、部委预沿和攻关项目。在关于软件测试的基础研究、海量进程调度和资源分配理论与算法研究、海量信息计算模型研究、海量信息的传输和协同行为特征研究、软件开发方法和网络管理系统生产平台技术研究、面向服务的可信计算环境研究、先进网络环境下实时多媒体协同环境技术研究、基于IPv6关键技术的海量信息应用研究以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大建设任务,多项科研成果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
实验室已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持续、 自主培养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学风严谨、勇于创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相当数量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及体系结构专业的博士后、博士生及硕士研究生。
实验室建立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
实验室发展历程初创阶段(1988-1996年)
实验室主要从事并行计算与并发程序设计语言、软件生产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逻辑基础与机器学习等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启动阶段(1997-2001年)
实验室将研究重点转向互联网复杂信息系统的基础研究和竞争前高技术研究。实验室首次提出了先进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系统的概念,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于1999年获批并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组织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作为中国Internet2的发起单位,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积极参与了我国新一代互联网(NSFCnet)的建设,成为该项目软件研究的负责单位。
发展阶段(2002-2006年)
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基础研究方向。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获批并主持了实验室第二个973计划项目-“海量信息协同性与可生存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国家自然基金委“以网络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实验环境”重大项目。
在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系统的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实验室研制的互联网实时多媒体协同环境(Admire系统)已直接服务于国家社会公益事业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作为中方发起人之一和应用软件牵头单位,筹划并参与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下一代互联网中日IPv6合作项目”,并作为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重大专项的建议单位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单位,筹划并积极参与了在我国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的下一代互联网(CNGI)的建设。
实验室定位实验室的定位是产生软件原创性成果的基础研究基地,是先进网络环境下,复杂应用信息系统前沿高技术的创新基地,是支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发展的服务基地,是引领软件发展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我国软件应用基础和前沿高技术国际高层次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地。
实验室坚持以“瞄准基础研究前沿方向,突出原创性研究;面向软件产业主战场,实现技术和集成创新”为指导思想,实验室围绕建设软件开发环境原创性成果的基础研究基地的目标,积极开展软件测试理论与开发方法方面的基础研究、海量信息的特性和计算模型及复杂性研究、基于先进网络的下一代复杂应用信息的应用基础和竞争前高技术研究,以及与社会公益有关的网络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实验室通过理论研究和软件技术创新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从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核心技术突破、开发环境(平台)研制,到应用示范系统集成的较为完整的软件研究和创新模式。实验室与美、英、日、德、法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与研究关系。
总之,实验室已成为国家软件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和前沿新技术创新的基地,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发展的支撑基地,我国创新型高层次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国际高层次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