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杨宽(1914—2005年9月1日),字宽正,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白鹤江镇人。曾就读于苏州中学师范科,1936年毕业于光华大学中文系,师从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以及蒋维乔、钱基博两位先生。1936年参与上海博物馆筹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兼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53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60年调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1970年又回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秘书、古物整理处处长,上海市博物馆馆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他在建国前任上海市立博物馆馆长期间,对保护国宝毛公鼎与阻止著名的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铜器盗运出口作出贡献。早年所著《中国上古史导论》提出神话的分化研究说,成为顾颉刚开创的“古史辨”派神话学的重要后继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了许多著作:《西周史》(1999年11月)、《战国史》(增订本,1998年)、《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2003年)、《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2003年)、《杨宽古史论文选集》(2003年)、《历史急流中的动荡和曲折》(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等。另外著有《墨经哲学》、《中国历代尺度考》、《古史新探》、《吕氏春秋集释》(与沈延国合作)、《《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战国史编年辑证》等。90年代又曾在《文学遗产》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有关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创世神话的研究文章。曾参与修订《辞海》、编绘《中国历代地图集》先秦部份、标点《宋史》的工作。
杨宽在1919年秋天进入家乡的小学,当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结束,由于家乡接近上海,得风气之先,已经创立新式小学堂:鹤溪小学。当时新式小学课程有国文、算术、修身、常识、音乐、图画、体操,到高级小学加设英文课程,所用教科书多数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在新旧学制转变之际,初级小学国文课是白话文,高级小学的国文课,改读古文,选读战国诸子的寓言故事和唐宋以来的名家短篇古文。
杨宽小学时养成爱读名家古文,重视练习古文,这奠定杨宽用古文写作的基础,这样的习惯延续到中学和大学。他早期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是古文写成,一九三八年初定稿,发表在《古史辨》第七册的〈中国上古史导论〉,长达三百四十页,用古文写成。当时多数杂志的学术论文已是白话文,《古史辨》所收编的论文,也多数以白话文写作。令当时不认识杨宽的人以为是位年老教授所作,没想到他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
杨宽初中考上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前身是江苏师范学堂,清代称为紫阳书院。清朝末年罗振玉(1866-1940)作过江苏师范学堂的首任监督,王国维(1877-1927)是当时的教师,后来二十年代吕思勉(1884-1957)也曾是此处教师。苏州是清代专门汉学的一个中心,以惠栋(1697-1758)为首的「吴派」讲究博览群书,搜集资料,进一步考释经书上的「名物制度」。
在苏州求学时期,旧书店成为杨宽重要知识来源之一,当然以家中经济状况不可能拥有太多买书费,但是勤跑旧书店让他发现不少需要的古书。在其后他考订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制度、地理沿革时,杨宽都提及清代学人的著作,可见清儒所展现学术规模、知识世界,经由杨宽的运用彰显其应有的价值,而不是像有些学者一样用一句“清学是考据学,是饾饤琐碎的故纸堆学问”就全盘否定清代学术的价值。治中国古代制度史不可不熟读《礼》,而杨宽从事研究时最常翻读就是清人黄以周《礼书通故》 。从杨宽研究古代史所用经书、史籍,以及后来研读英文、日文书籍,涉猎神话学,可看出他何尝画地自限于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由此可见民国初年的学人治学,文史哲不分,中西兼含,阅读范围之广,学术规模之宽阔,均让人折服。
当时曾留学美国,做过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的汪懋祖(字典存,1891-1949) 担任苏州中学校长,他多方聘请著名学者担任教师或来校演讲,当时的老师有钱穆(1895-1990)、汉语专家吕淑湘(1904-1998)和历史学家杨人楩(1903-1973)。当时曾聘请来作学术演讲的学者有章太炎(1868-1936)、胡适、顾颉刚(1893-1980)、张其昀(1901-1985)、欧阳予倩(1889-1962)等。苏州中学前身是清代紫阳书院,书院山长或者主其事者常会延揽当时著名的学者讲学,论其用心,古今皆然。延揽著名学者讲学对开拓中学生的视野是有非常大的帮助,杨宽就置身于这样的学校受学,为日后成长为一位史学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后受到三次古史大辩论的启示和新学派兴起的影响,他开始走上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道路,在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期间,他在蒋维乔的指导及参与下,与沈延国、赵善诒合纂《吕氏春秋汇校》。毕业后曾任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广西梧州)教育学院文史系讲师,期间完成《中国上古史导论》讲义,当时年仅二十四岁。后又受顾颉刚的指导,与童书业合作研究春秋战国史。童书业从事春秋史的研究,出版了《春秋史》,而杨宽则独立从事战国史的研究并兼及西周史的研究,出版了《战国史》。在随后的学术生涯中,他从事古史和神话研究,对先秦史、文物考古及中国古代科技史尤有研究,也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和神话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可谓著作等身。
然而他从没想过新中国之后,竟是一场又一场的激烈政治运动斗争,纵使熬过不成人形的批斗,晚年还遭受三个儿子的背叛、欺骗,只得脱离父子关系,连家都不成家。移居美国之后,杨宽才有宁静的环境与自由的空间可以说出那段历经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的经过,在他的自传中倾诉一切。2005年9月1日他在美国迈阿密病故,享年92岁。
山西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男,汉族,辽宁北镇人,1930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4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物理探矿系,1956—1957年在苏联乌克兰顿巴斯物探大队实习。曾任山西煤田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地质处长。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四届理事,省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对创建和发展山西煤田测井、电法及地震勘探做出过贡献。译有《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论文集》(合译)。发表论文《利用煤田测井曲线综合解释沉积环境》(参加27届国际地质大会,获省三等奖)、《山西煤田典型测井曲线图册》(获省二等奖)、《测井方法测定含煤地层的岩石弹性参数》(获省科技论文二等奖)、《CLGI煤田测井地质解释专家系统》(获省科技三等奖)、《煤田测井和试验室测定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对比与探讨》(获中国煤田地质总局优秀论文奖)等20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