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文
Brahmā的意译,佛教语。色界初禅天之一。按初禅共有三天:大梵天、梵辅天和梵众天。
诞生大梵天是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他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印度神话认为,他从金蛋中破壳而出,蛋壳分为两半,变成天和地。另一说是梵天是自我诞生的,并没有母亲。在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产生了梵天。这也说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味“从肚脐生出来的”)。他又从自己的心、手、脚中生出十个儿子(也有说七个或二十一个),连妻子文艺女神也是从大拇指上生出来的。由于他是在水中诞生的,因此他又被称为Kanja(意味“在水中诞生的”)。梵天是至高存在“梵”(Brahman)和阴性能量自性(Prakrti)或幻象(Maya)的儿子大梵天因此被称为“生主”。他的子孙又分别生出天神、凡人、妖魔、禽兽以及宇宙间的万物。
梵天其人大梵天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又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因为它善恶不分,许多恶魔经常得到他的纵容,为害人世。
“梵”的意思是“清净”、“离欲”。梵天与毗湿奴、湿婆合为印度教三大主神。据《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所说,宇宙出自飘流于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飘流一年后,以意念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后是水、火、土、气、以太五要素,再以后是众神、星辰、时间、高山、平原、河流,出现了人、语言、情欲、愤怒、欢乐、忏悔,最后梵天自身也一分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他还创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后,有时是释迦的右胁侍,手持白拂尘。他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为一面双臂,手持莲花、拂尘。也有三面双臂像。四臂像则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莲花、澡瓶、拂尘(或鉾)等,还有一手作施无畏印。梵天形像被汉化后,多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莲花。在水陆画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华贵的中土帝王模样,身后有辅臣簇拥。
梵名Brahma^ 。音译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意译清净、离欲。印度思想将万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创造神,与湿婆( S/iva)、毗湿奴(梵Vis!n!u )并称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三大神。据摩奴法典所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头,其一头传为湿婆所毁,余四头,具四手,分别持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佛教将其列为色界之初禅天。一般分为三种,即梵众天(梵Brahma -pa^ris!adya )、梵辅天(梵Brahma -purohita )与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总称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统御梵众之人民、梵辅之辅弼臣。
又通常所称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称梵王,名为尸弃(梵S/ikhin )或世主(梵Praja^pati )。印度古传说中,为劫初时从光音天下生,造作万物,佛教中则以之与帝释天同为佛教之护法神。释尊曾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下降此世时,梵王为佛之右胁侍,持白拂;或谓是梵天与摩罗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长为一由延半,寿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密教将其列为十二天之一,守护上方。密教之梵天像四面四臂,右手持莲花、数珠,左手执军持,作唵字印,乘七鹅车,戴发髻冠。又供养大梵天之修法,称为梵天供。[大智度论卷十、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大日经疏卷五、中论疏卷一末、大唐西域记卷四]
印度教创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奥义书哲学的抽象概念终极实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话的生主。传说梵天是从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里孵化出来的,或者是从毗湿奴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然后他开始创造世界万物。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罗门祭司装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莲花上或乘骑天鹅。梵天居住在迷卢山,他创造的辩才天女萨拉斯瓦蒂(Sarasvati)是他的神妃。梵天原来是婆罗门教至尊的主神,但在佛教盛行时期却曾与吠陀主神因陀罗(帝释天)一起屈尊为佛陀的胁侍,而在印度教盛行时期梵天也经常降格为毗湿奴或湿婆的附唐。
梵天创造梵文字母天城体字母,因为有悠久拼写梵文的历史,被世界人民称为梵文字母,天城体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国际公认书写梵文的标准字母。梵文字母是由天神“梵天”所创,梵天,即中国人俗称的“四面佛”梵文字母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力量源泉,人们修炼“瑜珈”的时候也常常冥想着梵文字母,中国梵文专家“钱文忠”更用梵文抄写“心经”。另外,念佛教“真言”的时候要求发音正确。因为梵文单词拼写和读音绝对规则,用梵文字母拼写的真言,既能做到即说即所写,又能保持真言的纯正的梵文语音,所以用梵文字母拼写真言是念真言人士的最佳选择,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见到佛教高僧,就算不是自学梵文也会自学梵文字母的原因。正统的“梵文”和“印地文”是词与词之间是没有空格隔开的,自从西方书写格式传入印度后,印度开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词与词之间用空格隔开。右图为梵文学者钱文忠手抄梵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印度少受崇拜虽然梵天在印度教里是三位主神的其中一位,但很少印度教徒实际崇拜他。今天的印度有好几万座寺庙供奉三位主神之二的毗湿奴和湿婆,但供奉梵天的寺庙却极为少见。现存最有名的梵天寺庙位在拉贾斯坦邦城镇普须卡。其他的寺庙位于喀拉拉邦的希鲁拿伐亚、坦米尔纳德邦坦加布尔县的坤拔可南、拉贾斯坦邦巴尔梅尔县巴罗特拉乡的阿所特拉、果阿邦索托利乡的布拉哈玛·卡尔玛利(Brahma-Karmali)、古吉拉特邦萨巴坎塔县的县治克德布拉哈玛、喜马偕尔邦库鲁县的县治库鲁。在九夜节期间,人们前往希鲁拿伐亚的梵天寺庙祭祀与庆祝。到了一年一度的月圆之夜(10-11月间),人们便会开始为梵天而欢庆一番。上千名朝拜者会蜂拥至梵天寺庙旁的圣湖普须卡湖进行沐浴。
另一座梵天寺庙位于坦米尔纳德邦大城提鲁齐拉帕利附近的希鲁帕图尔(Thirupattur)。这间庙也是圣哲夫亚克拉帕萨(Vyakrapatha)的禅定所在。
古吉拉特邦的城镇克德布拉哈玛也有梵天的塑像。孟买附近的索帕拉(Sopara)地区也发现了高约1.8米的梵天塑像。安得拉邦的斯里卡拉哈斯提有一座供奉梵天的寺庙。
印度神话很多故事都提到梵天因为受到诅咒而在地球上乏人崇拜。
在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和梵天巧遇湿婆巨大的林伽,于是双方分道扬镳,前往寻找林伽的起点与终点。毗湿奴负责寻找终点,而梵天负责寻找起点。毗湿奴变成一头野猪,不断向下挖掘;梵天则变成一只天鹅,向上飞翔。但找了许久双方仍然找不到目标。毗湿奴只好放弃,在湿婆面前跪下,表示湿婆才是宇宙真实的梵。但梵天并不轻言放弃,他不断地飞翔,直到发现露兜树花。由于梵天不甘示弱,他要求露兜树花替他作假见证,说梵天已经发现林伽的起点。此时,全知的湿婆动怒了,诅咒了梵天,使他不被三界众生所崇拜。但湿婆却祝福了毗湿奴,说他将得到和自己一样的崇拜。
另一种说法是,梵天创造了智慧女神辩才天,辩才天是他的女儿。尽管如此,梵天却又娶她为妻,有违伦理,因此不被人们喜爱。梵天因为娶自己的女儿为妻,他的一颗头被湿婆给砍掉了。
还有一说,圣者布里古斯邀请梵天参加一场祭典,但梵天却沉浸在妻子辩才天的音乐之中,完全不理会圣者的呼唤,圣者大怒之下,便诅咒梵天,永远没有人类会崇拜他。
外貌

梵天的传统形象乃四颗头、四张脸以及四只手臂,口中不断地诵读《吠陀经》。特别在北印度,他常常有着一绺白胡须,代表他几近永恒的存在。不像其他印度教神祇,梵天的手中没有任何武器;但他的一只手握有一支汤匙型的权杖,代表着将神圣的奶油滴入自我牺牲的火柴堆。这意味着梵天是自我牺牲的神明。他的一只手拿着一个水壶(有时是装着水的椰子壳),壶中的水代表万物初始,涵盖一切。梵天也拿着一串念珠,是他计算宇宙时间流逝的计时器。此外他也拿着《吠陀经》或莲花。
有一个故事讲到梵天四个头颅的来历。他创造了一位叫做莎塔鲁帕(Shatarupā)的女神,但梵天却因此迷上她。莎塔鲁帕到处逃窜,躲避梵天的注视;但不管她怎么躲,梵天总会长出新的头颅出来。最后,梵天长出来的头颅共有五个。为了阻止梵天,湿婆砍掉了他的一颗头。而且,湿婆认为莎塔鲁帕是梵天的女儿,但娶女儿为妻是有违伦理的。因此,湿婆诅咒了梵天,让他在人世间不受崇拜,三相神中只有湿婆和毗湿奴能受崇拜。自此之后,人们相信梵天的口中诵读著《吠陀经》,以示忏悔。
形象,象征四只手臂: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也象征心灵(右后方手臂)、智慧(左后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吠陀经:象征知识。
黄金:象征活跃在宇宙中,而金脸则代表梵天在创造宇宙时是处于活跃状态的。
天鹅:象征辨别力,是梵天的座骑。
王冠:象征最高地位。
莲花:象征自然与宇宙中所有存在。
胡须:黑色或白色的胡须象征智慧,而长须则象征智慧的永恒成长。
四张脸:四部《吠陀经》。
坐骑梵天的坐骑是一只天鹅。这只天鹅天生能够分离牛奶和水,代表每个人都要能够学会分辨善恶,继而扬善弃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