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何谓工作坊

「工作坊(workshop)」一词 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 在1960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 Harplin)则是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 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 甚至在争论都市计划或是对社区环境议题讨论时 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

何谓参与式工作坊

「参与式工作坊」是一个多人数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桉或规划,并一起讨论让这个方案如何推动,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样「聚会」与「一连串的过程」,就叫做参与式工作坊。换句话说,工作坊就是利用一个比较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上述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系统的过程。

「参与式工作坊」是一种可以将群众聚集起来,针对一项或是多项讨论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相互凝聚共识的一种开会方式。 一般的民众参与方式,例如:「公听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开会方式,大致上来说都是先由台上的主持人以及报告人先行报告,此时台下的民众只能做单方面的聆听,或在会后发问讨论。

「参与式工作坊」和一般民众参与不同的地方在于,「参与式工作坊」可以让每一个参与者互相发表意见,以游戏的方式带动参与者的参与感,用轻松的方式让参与者瞭解其规划的动机、目的,以及规划地点的现况,不仅可以获得多方的意见与想法,更有利于议题的讨论及整体活动推行。

工作坊的角色

「参与式工作坊」的角色有三种,分别为「参与者」、「专业者」、「促成者」。参加活动的人称之为「参与者」,如:群众。具有专业技能,对于进行讨论之专业主题直接助力者称之为「专业者」,至于主持及协助工作坊进行的人则称之为「促成者」,促使工作坊有效推动的人包括如何让参与的民众彼此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或是协助参与者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但绝对不是强势的为参与者做出决定。

工作坊的进行方式

工作坊的操作与进行的方式,随着不同的议题发生,而变更操作上的手法,但是基本上,基本的模式与架构是不变的。 (1)资讯的分享 工作坊第一个实施的步骤,就是必须将原有的基本资料共同分享。透过这样分享的过程,可以将参与者所持有的资讯、讨论成果互相分享,让参与者能够在平的立场下共同讨论、交换意见,进而凝聚意识。

(2)小组提桉设计 第二个阶段主要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参与者可以继续互相讨论。透过小组讨论的过程,让参与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激汤脑力、共同创造。透过凝聚意识的过程,拉近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利往后活动的顺利进行。

(3)全体表达意见 最后的阶段就是各小组的发表时间。发表之前共同讨论出来的成果,和其他小组互相交流。随着各个小组的价值观与立场的不同,利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事情,希望藉此沟通协调的机会,共同思考出一个最适合的方向,延续伸展至之后的活动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