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烧瓷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又名“铜胎画珐琅”。以红铜制胎,后在胎土敷一层白釉,烧结后用釉色彩绘,经二三次填彩、修正后再烧结、镀金、磨光而成。造型典雅,纹饰细腻,色彩清秀。从工艺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胎体錾花配饰;一为不錾花配饰。前者属高级艺术品,后者为普及品。产品大多数为实用的瓶、盘、碗、罐、碟、盏,或盘套的酒具、烟具;少部分则是炉、 鼎、斝、爵、熏、挂屏、插屏等装饰品。北京烧瓷,相传在明代弘治年间,由西洋传人我国。现能看到的最早烧瓷作品,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产品。乾隆时期为盛期,技艺获得全面提高,品种增多,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北京烧瓷,在工艺上近似景泰蓝,在装饰上又有瓷器的风貌,所以它既具有景泰蓝厚重、端庄的特色,又有瓷器明丽、清雅的风采,从而构成了它独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