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源层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矿源层

source bed

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地层。澳大利亚学者C.L.K.奈特1957年提出矿源层概念。他认为许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沉积岩层中的某些同生沉积硫化物,当这些地层在温度升高时,促使成矿物质活化转移而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和岩层中聚集成矿。60年代后,矿源层泛指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地层,包括火山岩系。它通常被认为是成矿元素丰度较高的地层或矿质初步富集的矿胚层。例如中国南方一部分中-新生代铀矿床中的铀是来源于寒武系石煤层。70年代以后的研究表明,矿源层不一定是成矿元素含量高的地层,其成矿元素含量接近地壳丰度甚至低于地壳丰度的地层也可以成为矿源层。这是因为,决定地层是否提供成矿物质,不仅取决于地层中成矿元素的含量,更取决于成矿物质的赋存状态和活化转移的可能性。例如,金产在矿物颗粒间隙中就容易被淬取带出,而包含在硅酸盐矿物(如长石)晶格中的金则很难析出。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小秦岭金矿带中的金主要来源于该区广泛分布的变质岩系——太华群,即太华群中某些岩层是金矿的矿源层。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