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口教育学院电子科学技术系主任女,1962年1月出生,教授,中共党员,1983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担任张家口教育学院电子科学技术系主任,兼任张家口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师范专科学校学科协作委员会物理学科副主任委员、张家口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任教26年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曾荣获河北省优秀教师、张家口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张家口市科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政府嘉奖等多项省、市级奖励和荣誉称号,并荣立三等功。主持或参加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级奖励。[2]
武鸣县直属机关保育院教师

女,1995年毕业于广西幼师,1999年获得大专毕业学历,幼教高级。
所教的班级年年获院先进班级。在教学中树立起“让幼儿主动学习,快乐成长”新的教育理念,在具体活动中贯彻落实。尊重孩子,引导孩子主动发展,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敢于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孩子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积极的气氛和情境。将每一个教学过程当成师幼双方的愉快交流,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的学习中求得发展,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幼儿参加区少儿珠心算赛获二等奖、南宁市幼儿讲故事、幼儿手工比赛均获一等奖。深入钻研业务,多次参加县市的幼儿教师个人技能赛、优秀论文赛获一、二、三等奖。
作为市骨干教师、县幼儿教育辅导组成员,黄海燕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如县级课题《幼儿观察力的实验研究》;市级c类课题《珠心算与幼儿智能开发的实验研究》;市级B类课题《4——5岁幼儿退缩行为的实验研究》;作为课题的主研人员,负责实验的调查、分析、协助教学及撰写实施方案等工作。该同志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指导教师的能力,多次参加市县的教改活动及创新课比赛取得一、二、三等奖较好的成绩。在每年的县幼师培训班和县保育员上岗培训班中主讲《幼儿园语言教学法》、《幼儿园早操教学》;多次送教下乡到锣圩、两江、城西、城镇指导教学、布置环境工作。
黄海燕先后被评为武鸣县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武鸣县工会工作先进个人、武鸣县先进教师、南宁市先进教师。[1]
画家画家一
1972生于山东莘县。1996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2002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现任教于聊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作品参展1999第九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区、庆祝建国50周年作品展(山东)鲁艺杯全国师范院校美术教师作品展(沈阳)2000世界华人艺术展(北京)山东省新人新作展(山东)2001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精品展(北京)2002艺术研究院研修班毕业作品展(北京)2003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外围展(北京)生活现代时现代绘画展(北京)89青年油画画家作品联展(北京)2004北京青年油画家邀请展(北京)北京千年时间冬季沙龙展(北京)鲁艺杯全国师范院校美术教师作品展(沈阳)北京第11届国际艺术博览会(北京)2005人物启示录都市版个人绘画展(北京)提案中心绘画联展(北京)大山子3818库画廊作品邀请展(北京)出版世界艺术家丛书《劳特累克》(人民出版社)。油画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国油画》、《美术观察》、《艺术状态》、《艺术教育》、《美术大观》、《美苑》等专业类美术期刊。部分油画作品被炎黄艺术馆、千年时间画廊、3818库画廊等多家机构和私人收藏。作品入录中国艺术地理丛书齐鲁艺术地理。[6]
画家二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广西桂林人,毕业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 香港中华艺术家协会会员,主要担任《素描》、《水粉》、《油画》、《毕业创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苏州市阳山实验学校教师女,生于1977年6月,中共党员,1999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大专班中文系,2005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在苏州市阳山实验学校任教。
荣誉称号
2004年10月被中央教科所提名为百位科研德育名师。
2003年4月被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时代小记者》聘为驻校级记者站站长。
2004年5月获“优秀时代小记者站站长”称号。
2004年10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写作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2006年8月获第七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称号。
2006年10月被确认为百位科研德育名师。
课题研究
参与1999年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的研究工作,已有7年之久,并且是学校研究的骨干成员。
2004年9月负责主持了全国中语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
2005年9月参加苏州市 “心中有理想 校园满书香”的课题研究。
发表论文
在课题的指引下我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有多篇成果发表于国家级报刊杂志。
2004年4月论文《直面网络对德育的挑战与对策》发表于 《中国教育》。
2005年1月《读书,真好》发表于《中国教师报》。
2005年5月《让灵魂坚韧起来》发表于《中国教师报》。
2005年12月《以教师之热情,点燃学生求知之渴望》发表于《中国教育》。
2005年12月《书香笔影》发表于《中国教师报》。
同时还有一些文章发表于省市级刊物。2001年10月论文《把失败看作灰尘》发表于《师范生周报》。
2003年12月《在德育教学中回应不良网络的挑战对策》发表于《新教育》。
2004年9月《非智力型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转化对策》发表于《校园心理》。
2004年10月论文《略谈古诗的动态比喻》发表于《学习报》。
2005年9月《军训随想》发表于《苏州日报》。
辅导学生
2002年3月辅导学生参加《关心下一代周报》读书征文比赛获一等奖。
2002年12月辅导学生参加《学习报》第二届征文比赛获一、二等奖。
2004年8月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举办的征文比赛获优胜奖。
2004年9月组织学生参加《作文与考试》征文比赛获组织奖。
2004年12月辅导学生获“市优秀少先队员”称号。
2006年5月辅导学生获高新区“生命如歌”现场美文大赛二等奖。
2006年6月辅导学生获高新区“敲响生命的警钟”演讲比赛第一名。
2006年7月辅导学生获苏州大市“生命如歌”现场美文大赛二等奖、三等奖。
2006年10月辅导学生参加“苏州市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获得二等奖。
获奖情况
2001年9月论文《略谈诗文中模糊语言的运用》获《教师报 》征文比赛一等奖。
2001年10月《德育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世界》获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2年10月上课比赛获南通市二等奖,课程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营造了广阔而自由的活动空间,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2002年10月《倾听每个角落的声音》,获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2年11月论文《语文教育,是一种忧郁的飞翔》获市教育局征文比赛二等奖,。
2002年12月在《学习报》第二届征文比赛获“优秀辅导”奖。
2003年2月获“市党员发展对象”演讲比赛一等奖。
2003年10月论文《德育的根基在于“以人为本”》获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二等奖。
2004年10月论文《非智力型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转化对策》获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一等奖。
2005年3月获如皋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三等奖。
2005年10月论文《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获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一等奖。
2005年12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关思考》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高效速读法推广与研究”专题组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2006年1月《只要亮着一盏温柔的灯》获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一等奖。
2006年5月《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在中国教育新思维论文大赛获一等奖。
2006年6月《预设——让语文课闪亮》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比赛二等奖。
2006年8月《作文教学初探》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课堂结构研究一等奖。
[4]
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女,2005年中山大学生化与分子毒理学专业硕士毕业,毕业后在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毒理重点实验室工作。现为中山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熟练掌握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主要参与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编写专著2部。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项,以第一作者在SCI杂志及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著6篇。
【研究方向】
生化与分子毒理
【主要主持及参与的课题】
1、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贝类毒素细胞检测技术的建立(200703191);
2、“973”基础应用项目资助课题:机体对ECPs致DNA损伤的耐受与适应机制及外遗传通路的研究(2002CB512903);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特异性蛋白筛选及其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30571557);
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三氯乙烯职业中毒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研究(34970);
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特异性蛋白筛选及其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5009153);
【获奖情况】
2006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奖,蛋白质组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2007,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蛋白质组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200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几种重要DNA修复基因对化学毒性的保护机制及多态性研究。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主要论文】
1、Hai-Yan Huang, Jian-Jun Liu, Zhi-Xiong Zhuang,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hormesis of trichloroethylene in L-02 liver cells by differential proteomic analysis.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2009.
2、黄海燕,刘建军,席仁荣,等.双色红外荧光在蛋白检测中的优势.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160-192.
3、黄海燕,庄志雄,刘建军.三氯乙烯中毒表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1):79-81.
4、黄海燕,刘建军,庄志雄,等.L-02肝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条件的建立.毒理学杂志,2006,20(5):330-1.
5、黄海燕,刘建军,庄志雄,等.三氯乙烯诱发L-02肝细胞毒的双向电泳分析及质谱鉴定.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3):175-8.
6、黄海燕,庄志雄,刘建军,等.低浓度三氯乙烯诱发L-02肝细胞蛋白质组异常表达.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26(5):488-92.
【论著编写】
《靶器官毒理学》庄志雄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 第一版(参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