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土地面积居云南省县级第二位,山区、半山区占98.8%。精制茶“茶王神毫”和“涌泉”在中国第二届科技精品博览会上分别获金奖和银奖。矿产资源丰富,尤以铅、铁、煤为多。是云南省蔗糖生产基地县之一。装机585万千瓦的糯扎渡电站正在澜沧县与翠云区的交界处开工兴建。
概 况
位置面积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29′~100°35′、北纬22°01′~23°16′之间。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市、区)级面积第二大县。县境与景谷、翠云、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区)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县城设于勐朗坝,海拔1054米,距省会昆明588公里,距思茅市政府驻地173公里。
历史沿革 澜沧县西汉时属益州郡,东汉至两晋属永昌郡,元朝属木连路军民府(治所孟连),明永乐四年(1406年)属孟连长官司(宣抚司)辖地,上隶永昌府、顺宁府。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式置镇边直隶厅,隶云南省迤南道。民国2年(1913年)改为镇边县,1915年更改重复县名,以东临澜沧江而更名为澜沧县。1949年2月澜沧解放,4月建立澜沧区行政专员公署,下辖澜沧、东朗、上允、孟连、溯涛5县;12月撤销专员公署,恢复原澜沧县。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2003年,全县辖勐朗、上允2个镇和东朗、东回、拉巴、谦六、新城、东河、大山、南岭、糯扎渡、谦迈、酒井、惠民、竹塘、富邦、安康、文东、富东、雪林、木戛、发展河、糯福21个乡(其中民族乡8个),下设155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47.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9万人,非农业人口3.67万人。县内居住着拉祜、汉、佤、哈尼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29万人,占总人口的77.12%,其中主体民族拉祜族19.93万人,占总人口的42.24%。
地理气候 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五山六水”纵横交错,主要山脉有公明、孔明、帕令、芒黎和扎发谷5条,山峰绵延纵横,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海拔2516米(新城乡麻栗黑山),最低海拔578米(糯扎渡乡勐矿)。山区、半山区占98.8%。有大小河流130余条,较大的有黑河、南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均属澜沧江水系。河谷坝子有上允坝、勐朗坝、勐滨坝、下允坝、回竜坝、细允坝等,其中上允坝面积达6.36万亩。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澜沧江、小黑江、黑河等河谷地区为北热带,700~1400米之间的大部分坝子河谷低丘地带为南亚热带,这两个气候带的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4%,气温高,热量足,适宜甘蔗、茶叶、橡胶、咖啡、南药、水果等经济作物生长。县城勐朗镇年均气温20.1℃,年降雨量1551.8毫米,日照2412.8小时。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澜沧县经济社会极为落后,工业仅有少量土法炼铅,农业耕作多处于刀耕火种原始状态。1949年全县农民人均口粮仅151公斤,人均纯收入27元。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着力扶贫攻坚,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尤其是1988年11月6日7.6级强烈地震造成的困难,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92亿元,比2000年(下同)增长39.44%;县属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5.86亿元,增长2.99%;本级财政收入4442万元,支出2.53亿元,分别增长35.97%、32.4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54亿元,贷款余额6.81亿元。工业、农业产值的比重和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分别调为36:64和41.4:22.2:36.4。
农业 澜沧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粮食、甘蔗、茶叶、咖啡、水果是主要农产品。2003年主要农产品调整为粮食、甘蔗、茶叶、蔬菜、油料、水果、橡胶、草果和咖啡,实现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3.75亿元,比2000年增长5.6%。其中:粮食总产量15.6万吨,农民人均产粮312公斤, 分别比2000年增加0.36万吨、23公斤;甘蔗种植面积17.58万亩,产量43.1万吨;茶叶面积15万亩,产量4651吨;蔬菜面积4.7万亩,总产3万多吨;各类水果2.8万亩,产量2500吨;油料面积1.95万亩,产量1228吨;橡胶面积1.43万亩,其中收获面积5340亩,产量190吨;草果面积8597亩,其中收获面积2951亩,产量43.4吨;咖啡面积5251亩,其中采摘面积3350亩,产量24吨;大牲畜存栏17.11万头、出栏1.88万头,生猪存栏3 3.67万头、出栏16.35万头,肉类总产量达12175吨,水产品产量1085吨;乡镇企业总收入2.02亿元。林业围绕“绿色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加快了造林步伐,仅2003年就引进印尼金光集团在11个乡(镇)建成速生丰产林基地10.13万亩,并在东回乡动工兴建了县内最大的速生丰产林育苗基地,占地500余亩,建成后年产树苗450万余株,为计划7年内完成300万亩速生丰产林建设打下基础。
扶贫开发 澜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不断增加扶贫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并大力开展改土、治水、通路、通电、绿色五大工程实施扶贫工作,在温饱试点村建设(1994年起重点攻坚12个扶贫攻坚乡)等一系列措施作用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2003年,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对象,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共投入各项扶贫资金1.99亿元,累计解决了6.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和5.5万人、3.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其中2003年争取到位扶贫资金9394万元,实施了10696户茅草房改造、692户3020人的易地扶贫开发、边四县农村扶贫开发三年行动计划中的8个猪供精站和2102户养殖示范户建设、411人的劳务输出及19个重点村建设等扶贫,解决了3950户贫困户、1.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91元。但按“人均有粮300公斤,人均纯收入865元”的温饱线标准测算,全县尚有34万多贫困人口,并有3.7万户16万人居住着简易茅草房,3万多人生活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急需易地搬迁的贫困高寒山区,仍是一个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
工业 澜沧的工业是解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至2000年,以制糖、制茶、建材、冶炼、林产为主的工业生产初具规模。2001年起加快了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其中勐滨糖厂、林产品公司已于2002年先后破产。2003年,实现县属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2.11亿元,比2000年下降1.2%。
边境贸易 澜沧县糯福、雪林两乡与缅甸接壤,有发展边境贸易的便利条件。2000年末,民间自发形成了糯福阿里街、南段街和雪林雪昆街3个边民互市点,与缅甸建有糯福班角、阿里、南段和雪林波哨4条通道,其中糯福班角—缅甸勐平—景栋—大其力和雪林波哨—昆马—腊戍—仰光2条为主要通道,有边贸企业9家。2000年,全县完成边贸进出口总额4522万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8项,合作金额达2115万元。2003年仅实现边贸进出口总额3400.4万元,比2000年下降24.8%。
社会事业 全县已建立县、乡、村科技科普网络体系。“九五”期间,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3936期22万人次,实施科技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推广项目31个,科技对国民经济、农业、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37.1%、35.5%、51.7%。2003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676期8.7万人次,科普宣传活动11次10.7万人次,登记科技成果15项。年末全县有各类学校684所,专职教师3078人,代课教师901人,在校的小学生45193人,初、高中生13043人,农职业中学学生435人,在园幼儿320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4%,青壮年文盲率降至2.15 %,3个乡(镇)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卫生机构26个,病床44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86人,村卫生室134个(其中合格村卫生室55个),村医345人,并开展了惠民乡芒景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57‰。有各类放映单位7个,民族歌舞团、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各1个,乡(镇)文化站23个,广播站24站,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470座,电视差转站1 座,实现了23个乡(镇)开通有线电视,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1.5万多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1%、92%。同年,澜沧健美操代表队代表云南省首次赴北京参加全国亿万职工健身和健美操大赛夺得国家机关组一等奖,并荣获最佳表演奖和组织推广奖。
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资源 2003年全县有耕地123.6万亩,其中水田31.3万亩,旱地92.3万亩。全县土壤有6个土类(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紫色土、水稻土),16个亚类,32个土属,47个土种,适宜多种作物、林木、果类和竹类生长繁育。
水能资源 年均降水总量135亿立方米,地表水总径流量62.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为19.7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人均为1.77万立方米(2003年减为1.75万立方米),每亩耕地平均有水2500立方米(2003年达6650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不含澜沧江干流)25.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8.4万千瓦,已开发1.48万千瓦,国家正在兴建的585万千瓦的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就在澜沧县与翠云区交界处。有温泉40多处,一般水温40~50℃,最高99℃,目前只有县城附近的两处被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 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780万亩,森林覆盖率53.9%,活立木总蓄积量2784.4万立方米。县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林木类主要有思茅松、水冬瓜、木荷和各种栎类、竹类,以思茅松和栎类为多,珍贵树种有三棱栎、铁力木、紫柚木、红椿、樟树等。野生动物有野牛、马鹿、熊、豹、野猪、懒猴、岩羊、水獭、穿山甲、猫头鹰、孔雀、鹦鹉、白鹇、蟒蛇等。
矿产资源 已发现的矿种有铁、铅、锌、银、铜、锡、锰、金、煤、石灰石、石膏、石英砂等。以铁、铅、锌、褐煤为富,其中全县铁矿储量达21.8亿吨(仅惠明铁矿储量就达11.27亿吨),占全省铁矿储量的50%以上,位居第一;铅锌仅老厂铅锌矿储量就超过30万吨;褐煤储量1.03亿吨。
人力资源 2003年末,全县有19 个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5251人,其中正高职1人,副高职68人,中职1259人。全县农业人口中,共有全、半劳动力22.11万人。
民族文化及旅游资源 澜沧县内各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以拉祜族文化为主、包容各民族文化特点的澜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中拉祜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神话、诗歌、传说、舞蹈等,口头流传的诗歌以创世叙事长诗《牡帕密帕》最著名,舞蹈以芦笙舞和摆舞最具民族特色。50年代曾拍摄过反映拉祜族生产生活、婚恋习俗和英勇斗争的电影《芦笙恋歌》,其主题曲《婚誓》在全国至今广为传唱。《斑鸠拣谷子》、《猎虎》等拉祜族舞蹈曾先后获全国优秀节目奖,县民族歌舞团曾被评为全国“乌兰牧骑式”先进集体。每年农历10月15~17日是拉祜族的特色节日“阿朋阿龙尼”(葫芦节)。此外,位于惠民乡景迈、芒景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富东乡邦崴村属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千年古茶树,糯福基督教堂,澜沧江勐矿元代摩崖及澜沧江风光,县城的拉祜风情园与“11.6”大地震纪念碑以及竹塘、拉巴、东回等乡镇内的喀斯特地貌、暗河、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具有开发旅游的良好条件。
农田水利 2003年末,全县有各类水库39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坝塘25座,总库容量4143.6万立方米,大小沟渠13869条,有效灌溉面积30.7万亩,有效灌溉程度13.8%。全县先后完成中低产农田(地)改造76.85万亩,坡地改梯地13.35万亩,建成不同层次高产稳产农田(地)42.9万亩。
电力交通 全县先后建成多依林一、二、四级电站和芒帕河、东卡河等水电站。2003年末,共有水电装机容量1.4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4988万千瓦时,尚有37个村委会不通电。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886.2公里,即国道181公里,省道182 公里,县乡公路826.2公里,乡村公路1508公里,专用公路189公里,综合好路率提升为62%,民用汽车增至1902辆。
邮电通信 全县23个乡(镇)已全部开通中继数字传输光缆,2003年末本地网电话用户25723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0097户,无线市话用户5626户),移动电话用户35778户,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1238户,但尚有78个村委会未通电话。
城镇建设 近几年来,县城勐朗坝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建、扩建街道7条共7100余米,先后建成了综合商场、批发市场、蔬菜市场和自来水厂。建有停车场8个,客运站2个;有大小宾馆(旅店)71家,客房800多间,其中标准间400余间:有俱乐部、体育场、儿童游乐园、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绿化、美化、亮化工作逐步加强,上允等14个乡(镇)有了文明卫生路。2001~2003年,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县经营城市战略的稳步推进,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仅2003年就签订项目15个,协议资金9.13亿元,到位1.1亿元),城镇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改善。2003年末,重点已建成日供水能力为1万立方米的县城二水厂一期工程、占地189亩的民族街、扩建后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体育活动中心扩建、县城通往西双版纳和孟连的两个出口及东卡河大桥改扩建工程,正在建设的主要有:县城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占地347亩、计划投资2.66亿元的景秀拉祜家园;占地100亩、计划投资4800万元的澜沧商业城;占地95亩、计划投资1.6亿元的佛房新区;以及上允镇占地121亩、计划投资3400万元的个私经济营区等。城区有宾馆、招待所、旅店118家,客房1396套,床位3067张,其中二、一星级酒店各4家、2家,标准间1023套2046个床位,日接待能力达3000人次;大小餐馆、饭店136家,日接待客人2.32万人左右,其中日接待客人100人以上的55家;并建有利宏建材市场和万华、天生祥超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