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 年; 2002 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现设有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蒙古族文学研究室、藏族文学研究室、民族文学理论与当代民族文学研究室、《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图书资料室、办公室等。

民族文学研究所自其创立之日起就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文学传统、文化传承及其在现、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创造力为主要使命,并力图为中国各民族文学的发展规律和中国民族文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学理性的总结、反思与分析,探索并建立自身的学术研究基础和学术机制。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我所汇集了来自不同背景的少数民族学者和汉族学者,以期达成学术视界的“自观”(emic)与“他观”(etic)的两相融合。目前全所在职人员43人,其中专业人员38人,占88.4%;行政人员5人,占11.6% 。专业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职务者22人(研究员8人、编审2人,副研究员1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4人,在读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3人;包括蒙、汉、藏、苗、彝、白、壮、维吾尔、柯尔克孜、满、达斡尔、朝鲜等十余个民族成份,通晓一门或一门以上民族语言的专业人员约占4/5 ,已形成一支具有实力和独具特长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科研队伍。

自建所以来,民族文学研究所先后承担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格萨尔》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格萨尔》艺人演唱本”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 ( 文学概况 ) 丛书’编写”、“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国家重大课题。目前,该所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史、中国少数民族经籍文学,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汉语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也有较大影响。此外,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口头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该所科研人员长期坚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工作,通过参与观察、采录、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掌握科研所需的第一手材料。在多年的田野实践中,科研人员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志资料,搜集了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民族文学文本,为学科的基础研究与理论探索奠定了基础。目前该所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数据库”、“中国民族文学网”、“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1979)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1989)、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1996)、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少数民族妇女文学交流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均设在民文所。

民族文学研究所与全国各地的民族文学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甘肃、青海、宁夏、吉林、辽宁、黑龙江、湖南、湖北及北京市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十个民族文学研究机构和民族院校建立了工作关系或学术联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1979)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1989)、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1996)、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均设在民族文学研究所。

民族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与国际显学如藏学、蒙古学、维吾尔学、突厥学、彝学、苗学、纳西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出访、研修、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接待外宾来访等多种方式,我所已与日本、美国、德国、蒙古、朝鲜、韩国、芬兰、匈牙利、俄罗斯等国的学术机构和学术同仁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联系。

民族文学研究所近年来的学术方向,充分体现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准的学术自觉,体现了“弘扬文化,振兴学术,传承文明”的办所宗旨和“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的工作方向,在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平等、文化沟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