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hi Shiji Dawutai
《二十世纪大舞台》
我国第一种以戏曲为主的文艺期刊。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9月创刊于北平,十月由陈去病、汪笑依等创办于上海,原定月出二册,刊行两期后即被清政府查禁。
《二十世纪大舞台》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民主革命立场十分鲜明。其简章说“同人痛念时局沦胥,民智未迪,而下等社会尤如睡狮之难醒。侧闻泰东西各文明国,其中人士注意开通风气者,莫不以改良戏剧为急务。梨园子弟遇有心得,辄刊印新闻纸报告全国,以故感化捷速,其效如响”。“本报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惟一之目的”。积极鼓吹戏曲改良,民族民主革命色彩浓烈。共辟有“图画”、“论说”、“传记”、“传奇”、“班本”、“小说”、“丛谈”、“诙谐”、“文苑”、“歌谣”、“批评”、“记事”、“答问’’等十六个栏目。除小说栏外,其余均与戏曲有关,两期中发表有《安乐窝》等传奇剧(片断)四个,《长乐老》、《拿破仑》等京剧班本(选场)四种;《发刊词》、《论戏剧之有益》等论文三篇;以及伶人便照、剧评、梨园纪事等内容。主要撰稿者为陈去病、柳亚子、汪笑依、孙寰镜、欧阳巨元诸人。
柳亚子为《二十世纪大舞台》撰写了发刊词,赞扬正在开展戏剧改革的“南部乐部,独于黑暗世界,灼然放一线之光明”,指出戏剧具有强烈的感化作用,号召戏剧家在舞台上再现中国民族斗争及外国革命的历史,以激发人民的斗志。陈去病的《论戏剧之有益》更呼吁革命家从事演剧:“苟有大侠,独能慨然舍其身为社会用,不惜垢圬以善为组织名班,或编《明季裨史》而演《汉族灭亡记》,或采欧美近事而演《维新话历史》随俗嗜好,徐为转移,而潜以尚武精神、民族主义,一一振起而发挥之,以表厥目的。夫如是而谓民情不感动,士气不奋发者,吾不信也。”这两篇文章,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戏剧的观点。
刊物发行至日本、新加坡、香港及国内各地,孙中山创办于香港的《中国日报》专门介绍此刊,评价甚高。现藏于上海图书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