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人口转变是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该理论为美国人口学家汤姆逊(U.S. Thom-son)于1929年首先提出,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A.Landry)加以补充,后又为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W.Notestein)全面发展为一套人口理论。其产生背景是为了对西欧、北美的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下降的历史过程加以描述和解释,同时亦可用于对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过程有3类:①潜在高增长型。死亡率高且波动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生育率高且没有下降的迹象;②转变增长型。生育率、死亡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较快,但有充分迹象表明出生率趋于下降;③早期下降型。生育率已经或即将降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该理论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死亡率长期稳定地下降是人口转变的动因;农业、工业和卫生革命,导致食物供应充足、生活水平和医学健康水平提高,以及死亡率下降;人口高速增长阶段是由于生育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所致;生育率的最终下降是由于原促成高生育率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人口转变理论自产生起受到不少褒贬,亦不断发展,目前仍是风行西方的一种人口理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