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杜文秀(1823-1872)清咸丰同治间云南回民起义领袖。字云焕。云南永昌府保山县上村(今板桥镇上村)人﹐回族。生长于商人家庭﹐自幼读书﹐聪颖过人﹐入庠应试﹐补为廪生。为人刚毅正直﹐见义勇为。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曾与保山回民丁灿廷﹑木文科等至北京都察院控告地方当局支持保山汉族团练屠杀回民事件。清政府命云贵总督林则徐赴滇察办。1856年(咸丰六年)﹐云南回民起义发动後﹐杜文秀於蒙化率众起义﹐攻克大理﹐为起义群众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宣布遥奉太平天国号令﹐蓄发易服﹐旗帜尚白﹐以甲子纪年﹐联合汉﹑彝﹑白等族建立起以大理为中心的起义政权﹐指挥起义军不断打击清朝反动统治﹐陆续占据五十馀座城池﹐形成云南各族人民反清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杜文秀领导的大理政权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各族人民的措施﹕①回汉民族一律平等﹐改进了民族关系﹐增犟了团结﹐深得各族人民支持与拥护﹐起义队伍不断扩大。②回汉民族一律平等﹐改进了民族关系﹐增犟了团结﹐深得各族人民支持与拥护﹐起义队伍不断扩大。③回汉民族一律平等﹐改进了民族关系﹐增犟了团结﹐深得各族人民支持与拥护﹐起义队伍不断扩大。

1867年(同治六年)﹐杜文秀调集二十馀万大军﹐大举东征昆明。发布《誓师文》﹐明确提出反清的起兵宗旨﹔并传檄全省﹐申明起义军拯救回汉民族的起义目的﹐在云南境内掀起反清斗争的高潮。但起义军在长期围攻昆明战役中﹐由于战略上保守﹐坐失军机﹐致使清军乘机反扑﹐义军溃败﹐从此起义势力一蹶不振。在大理政权的後期﹐起义队伍中有名刘道衡者﹐曾以杜文秀之子的名义经缅甸去伦敦求援﹐在《上英皇书》中表示大理政权以臣属英国为条件﹐以换取英国的援助。但刘道衡的使英活动﹐多属自作主张﹐与杜文秀没有直接联系。1873年﹐清军兵临大理﹐杜文秀见大势已去﹐在起义军主和势力影响下﹐情愿牺牲自己以救大理军民﹐服毒後出城与清军议和﹐被杀牺牲。

杜文秀

号百香 字云焕 杨秀

生卒年: 1823—1872

生平简介

清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领袖。字云焕,号百香,回族。道光三年(1823),他出生于云南永昌府保山县一个杨姓回族商人家庭,取名杨秀。10岁后过继给姨妈为嗣,改姓杜,更名为杜文秀。他自幼勤奋好学,13岁即通晓儒家典籍,14岁考中秀才,16岁补廪膳生员。

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保山汉族地主团练“香把会”勾结官府屠杀回民,制造了“保山惨案”。杜文秀以代表身份赴京上控,未获公正处理。咸丰六年(1856),官府支持临安(今建水)汉绅霸占回民银矿,屠杀回民。云南巡抚亦密令各地“聚团杀回”,遂于蒙化(今巍山)起兵,旋即攻下大理府。各地回、汉、彝、哈尼、白、傣、纳西等各族人民纷纷响应,烽烟遍及云南。同年10月,他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起大理革命政权。提出“联回汉为一体,竖立义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贪污,出民水火”、“救民除暴”、“革命满清”等响亮口号,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反抗清王朝的革命斗争。

杜文秀的义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公平交易,农工商各安其业,人心悦服。他响应太平天国的号召,实行轻赋税、重生产的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在起义军内部,注意民族团结,大量启用各民族人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期,占领云南53县,多次粉碎清军的大规模镇压。同治六年(1867)十月,组织20万大军进攻昆明,攻占楚雄等数十城。后因太平天国失败,清军调集优势兵力并采取政治分化等手段,致使东征失利。

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围攻大理,11月大理被攻陷,为免遭屠城,服毒后被解送清营,英勇就义。

杜文秀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杰出农民起义领袖。他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而且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表现出前无古人的宽阔胸怀。直到今天,他仍为云南回、汉、白等族人民所敬仰和怀念,人们称之为“杜大元帅”。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文秀的反清实践,可以说,体现了一项英明的行动纲领,这就是以回汉联合为基础的各族人民的联合反清。……文秀的这一纲领在中国农民运动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上,都是空前的壮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