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口吸虫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疾病名称棘口吸虫病

疾病概述棘口吸虫病是由于棘口吸虫寄生在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棘口科吸虫种类繁多。分布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苏门答腊、印度、泰国、罗马尼亚、马来西亚、前苏联及我国。全世界已报告600多种,其中寄生于人体有20余种,我国有10余种。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

疾病描述棘口吸虫:棘口科吸虫种类繁多,全世界已报道的有600多种。露珠主要是鸟禽类,其次是哺乳类,少数寄生于鱼类。有的棘口吸虫可在多种动物宿主寄生。 寄生于人体的棘口吸虫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已报告的可在人体寄生的棘口吸虫有10种,其中日本棘隙吸虫在福建和广东局部地区有流行。藐小棘隙吸虫在安徽局部地区的人群感染率达13.71%。

形态与生活史:虫体长形,体表有棘、口、腹吸盘相距甚近,口吸盘周围有环口圈或头冠,环口圈或头冠之上有1个或2圈头棘。睾丸2个,前后排列在虫体的后半部。卵巢位于睾丸之前。卵大,椭圆性,壳薄有卵盖。成虫寄生于肠道,偶尔也可侵入胆管。

症状体征成虫多寄生于小肠上段,以头部插入粘膜,引起局部炎症,病人可出新腹痛、腹泻、或其他胃肠道症状,严重感染者可有厌食、下肢浮肿、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疾病病因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毛蚴侵入螺体后经胞蚴和2代雷蚴阶段后发育成尾蚴。第二中间宿主包括鱼、蛙或蝌蚪。但棘口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要求不很严格,尾蚴也可在子雷蚴体内结囊,或逸出后在原来的螺体内结囊或侵入其他螺蛳或双壳贝类体内结囊,有的还可在植物上结囊。人或动物因食入含囊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

病理生理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毛蚴侵入螺体后经胞蚴和2代雷蚴阶段后发育成尾蚴。第二中间宿主包括鱼、蛙或蝌蚪。但棘口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的要求不很严格,尾蚴也可在子雷蚴体内结囊,或逸出后在原来的螺体内结囊或侵入其他螺蛳或双壳贝类体内结囊,有的还可在植物上结囊。人或动物因食入含囊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

诊断检查常用的粪便检查方法,如直接涂片法,沉淀法都可采用,但由于多种棘口吸虫的卵在形态上都很相似,因此不易区分,诺能获得秤锤,则有助于定种。

治疗方案治疗可用硫双二氯酚或吡喹酮。

疾病预防人多因食入含囊蚴的鱼、蛙而感染,因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安全提示在流行区域进行定期驱虫、搞好粪便管理等都是较好的防治措施。勤清除粪便,堆积发酵,杀灭虫卵;对患禽群定期驱虫;用化学药物消灭中间宿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