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古城村概括
为源汇区区第三富庶村庄,距新区政府3公里,原归郾城县(今郾城区管辖)与2004年区划调整划入源汇区管辖,距漯河新西火车站0.6公里,辖个三个大队,约700户,约3100人,党员296人。耕地面积约3520亩,其中开荒216亩,沙地537亩,该村为全区第六林村,林地面积达120亩。居住密集,漯河市主干道长江路、大学路经村前经过,建国初期该村为村寨,1951年设村衔,后分寨里、寨外,70年代漯河市突发特大洪水全国志愿者均给予帮助,80年年代初期经济发展缓慢。90年代末该村则已巨大的发展,该村主导产业是近年发展迅速的辣椒类水果蔬菜,总面积达300多亩,由于与县城距近,此后的几年间,经济飞快发展。
2、山东省济南市怀仁镇古城村基本概况
汉朝设置古鬲城,东汉至北宋此地均为城邑,宋熙宁三年(1070年)废。城里人往西迁移1公里定居,名为古城村。先有崔氏,后有张氏、庞氏等迁此。
古城村由古城和小李家2个自然村组成。 位于商河县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东与芦沟庄为邻,西与临邑县林寨村相连,南与储家村接壤。隶属商河县怀仁镇管辖。全村占地总面积320公顷,其中耕地160公顷,果林18公顷,苇塘20公顷,企业占地16公顷,旧沙河滩20公顷,村庄居民占地60公顷。
古城村地处鲁北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境内盛产小麦、 玉米、棉花、蔬菜等。有香椿园4公顷,葡萄园6公顷,苹果园4公顷,柿子园4公顷,植被面积244公顷,覆盖率76%。
境内交通便利,三条街道已硬化,柏油路由街中心穿过,东连怀胡路,西接济德路。境内有集贸市场、商业综合服务楼、商店、饭店、机动车辆维修部、建材厂、面食加工厂、加油站等。市场活跃,经济繁荣。
2000年,全村共有407户,总人口160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现有张、庞、周、刘、崔、晋、马、李、程、黄10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张氏最多。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7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8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24万元,人均纯收入2850元,一、二、三产业比为56:15:29。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30万元,全村纯收入456万元。
该村是全县十强村之一。 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列全县第5名。198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1991年被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2年被中共济南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1985年以来,多次被县镇党委和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连”“模范团支部”等称号。
大事记
1937年4月,村民庞叙伦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该村第一名党员。
1938年3月,成立中共古城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张立德任党支部书记。
1952年7月,庞明义组织10户村民成立了村里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3年11月,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庞明义任社长。
1956年3月,德平县撤销,其所属怀仁区包括古城村在内的37个村,划归商河县。
8月,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庞明义任社长。
1958年11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古城大队,周大勤任大队长。
1964年秋,村党支部组织动员全村群众,开始治理村东100余公顷涝洼地。
1972年2月,村庄建设和村民宅基地开始统一规划。
1982年秋,安装100千伏变压器1台、30千伏变压器5台,全村户户通电。
1983年10月7日, 该村立集,举行了集贸市场开市典礼,举办了物资交流大会。邀请了济南市吕剧团、聊城地区京剧团、历城区豫剧团等文艺团体为大会助兴演出。大会历时22天。
1984年10月,农村体制改革,成立第一届村民委员会,庞明敬任村主任。
是年,第一座砖瓦厂建成投产。
1986年8月,在该村建立怀仁镇第二中学,有教职员工30人,设8个教学班。
1987年春,修建扬水站1座。
1988年11月,投资8万元,安装供水设备和管道,村民喝上了自来水。
1991年春, 村党支部组织动员全村劳力500余人,开始治理境内的旧沙河,三年内,开挖水面、种植芦苇230亩,两岸造地220亩,植树绿化70亩,将害河变利河,每年增收30余万元。
1995年7月9日, 柏油路东路正式通车。路长3475米,油面1.8万平方米,投资45万元。
是年,程控电话开通,全村200余户先后安装了电话。
1996年2月,投资12万元安装了有线电视设备,成为全县第一个有线电视村。
10月,投资37.5万元,建成全县农村第一座教学楼,总面积702平方米,容纳8个教学班。
1997年8月14日,柏油路南路正式开通。
1999年9月,办公、商贸综合楼落成,建筑面积1688平方米,投资90万元。
是年,柏油路西路正式开通,总长830米,投资10万元。
2000年2月,投资10万元,打深水井一眼,井深400米。从此,村民饮用自来水,由污染较重的地表水改用较为纯净的地下水。
5月,村内前后街两条柏油路正式开通,总长1200米,投资15万元。
6月,村内两条南北路实行了硬化,硬化面积2600平方米。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前, 村东洼地100多公顷,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亩收粮食不足80公斤。村西地势高,紧靠大沙河,周围有碱地10公顷。1952年,庞明义组织10户村民成立了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村里相继成立了4个互助组。1953年,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几年的奋战,打砖井50眼,修渠排涝压沙盖碱,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1959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80公斤, 提高到亩产160公斤。1960年至1962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洪涝成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生活十分艰难。1964年,以支部书记张书伦为首的村党支部,组织动员全村群众, 开始治理村东洼地,切割成方,挖渠筑田,投工6万个,动用土方12万立方,将涝洼地改造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粮田,粮食产量又有了新的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党支部书记崔永升带领支部一班人,为使村民尽快致富,结合本村实际,动脑筋想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打机井50多眼,建扬水站1座,挖蓄水库4个,将全村所有耕地改造为水浇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1984年,粮食亩产突破双千斤。
1996年以来,村里以农业增效、村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先后建起冬暖式蔬菜大棚140多个,主要种植芹菜、黄瓜、西红柿、 芸豆、茄子、辣椒等。每年向市场提供蔬菜700余吨,产值80余万元。仅蔬菜一项,农民年人均收入就增加600元。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80万元。
第二产业 该村工业始于人民公社时期,当时只有木工厂和土砖窖厂,从业人员不足30人,年收入不足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带领村民解放思想、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村办、户办工业。1983年以来,建起新砖瓦厂1座,年产红砖400万块,年产值50万元。先后建起了面粉加工厂、粉条厂、酒厂、酱菜厂、板材厂等5家工业企业。至2000年底,全村工业从业人员110人,工业总产值280万元,实现利税50万元。
第三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快集体经济和村民致富的步伐,村里开始兴办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983年10月7日,建立了集贸市场,五天一集,农历逢2遇7是村里大集日。集日时,摊位达到410个,赶集人数5000余人,集市交易额5万余元,促进了物资交流,搞活了商业流通,繁荣了市场经济,村民得到了实惠。同时,充分利用集贸市场的有利条件,把沿街开发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1999年,投资90余万元, 在大街南侧建起了1座商业楼,建筑面积1688平方米。设有百货商店、卫生所、饭店、建材门市、农机维修部、良种和农药专卖店、化肥销售点等业务经营场所。 商业楼年经营额170万元,年创收30万元。商业楼的建成,既发展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又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改观。运输业也有发展,有3辆客车运营于该村、县城、济南之间。2000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0余人,实现总产值180万元,创利税20万元。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只占25%。建国后,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村小学四次迁址,先后投资10万元,对学校进行了修建、改造和扩建。1984年,学校彻底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泥孩子的历史,达到了校舍、课桌凳、操场、 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1996年,投资37.5万元,建起了能容纳8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同时,建起了18间高标准的教师宿舍。学校办起了乒乓球室、图书室、阅览室等文体娱乐场所。 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6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其中大学本科5人,大学专科20人,中专40人。1984年,投资20万元办起了农村文化大院,设有青年科技之家、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民兵之家、乒乓球室、篮球场。购置了电影放映机,主要播放科教片,宣传和普及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良种、施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同时,还播放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片。文化大院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有效地遏制了聚众酗酒、赌博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人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生活艰难,年人均粮食仅5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20元。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80公斤, 人均纯收入40元。 1978年, 人均粮食200公斤,人均纯收入200余元。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285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000元。大多数村民已住上砖石结构的瓦房。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50余辆,各种摩托车160余辆,程控电话200多部,电视机400余台,并全部实现闭路化。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房屋破烂不堪、杂乱无章,大多数房屋是土房, 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建国后,土房逐渐被砖石结构的瓦房所代替。1972年,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并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村民按照规划拆旧建新。 1973年以来, 按照村规划, 先后开通了村内5条大街,总长2100米。并逐步对村内所有街道和胡同进行了硬化,对大街进行了美化和绿化,安装了路灯。1996年,建成全县农村第一座教学楼,村内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1999年,办公、商贸综合楼建成使用。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42平方米。目前,村内街道笔直整洁,瓦房整齐有序,楼房点缀其间,街道路灯闪烁,道路绿树成荫。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集体福利
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村民的福利也逐步得到提高。1983年,投资3万元,建起全镇第一个幼儿园,村里儿童免费入园。1986年,安装了有线电视转播设施,村民免费收看有线电视节目。1988年,村民免费用上自来水,对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一次性奖励500元,考入中专的学生奖励200元。为鼓励村民订阅农村大众报,征订户免交一半报刊费。1995年以来,村级必要支出费用,不再由村民分摊。村卫生室设有6张床位,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诊。随着村里经济的快速发展,五保户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组织建设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37年4月, 庞叙伦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党员。19 38年3月,中共古城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成立,张立德任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全村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村党组织的活动,只能秘密进行。解放战争时期,在党支部的号召和鼓励下, 全村有10名青年参军参战,其中有5名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40余名民工参加了济南、淮海等战役的支前队伍。1950年全村共有党员17名。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 有10名青年抗美援朝, 赴朝作战, 其中1名光荣牺牲。1949年至1970年,庞叙勤、庞明义、张立春、张书伦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1971年,崔永升任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党支部重视自身建设,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1983年以来,连续17次被镇、县两级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1992年,被济南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是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2000年,党支部设5个党小组,全村共有党员49名。组织建设
1939年,德平县怀仁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建立古城村农民协会。之后,村农救会、村民联防队、武装队等相继成立。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带领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组织村民生产自救,提高群众生活水平。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庞明义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设立古城村生产大队,周大勤任大队长,下设8个生产小队。1967年1月,成立古城大队革命委员会,张文礼任主任,周大勤、庞明友任副主任。1984年10月,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古城村民委员会,庞明敬任主任,张华西任副主任,设委员3人,下设5个居民小组。2000年,村民委员会有3人组成,张华增任主任,张华西任副主任,横立荣任村文书。此外,庞学梅任妇女主任,张华西兼任民兵连长,程拥政任团支部书记,庞明敬任调解主任。1986年以来,连续15次被镇政府评为“模范村委会”。
人物简介
庞叙伦(1914~1973)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共产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任联络站站长,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师。解放战争时期,任德平县怀仁区公安分局局长。1949年,任德平县政府实业科副科长。1950年,任德平县九区(刘集)区长。1954年以来,先后任德平县和乐陵县民政局局长。1959年,任乐陵县劳动局局长。 1965年, 因病退休回村。“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于197 3年12月去世。
刘克让(1914~1992) 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入党。先后任怀仁区委书记,德平县油厂书记,德平镇党委书记。1957年11月,因病退职回家。1992年11月病故。
崔永升 1946年1月15日生, 1962年初中肆业,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几十年来,团结支部一班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全村两个文明建设确定了比较完整的工作思路。带领全村群众治理涝碱地,改造沙河滩,打农用机井,修筑桥涵洞,清挖灌溉渠,农用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粮田变为稳产、高产田。组织动员群众建蔬菜大棚,种植林果,发展经济田,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带领群众大力兴办第二、第三产业。办起了6个村办企业,建起了商业楼,建立了集贸市场,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宣传发动群众,克服种种困难,搞好村庄的规划和建设, 先后开通了5条大街,铺柏油路4条,总长9公里,村内所有街道和胡同实现了硬化和绿化,安装了路灯,用上了自来水,实现了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建成全县农村第一座教学楼。1997年被商河县委评为“精神文明建设标兵”;1988年以来,6次被济南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济南市政府评为“劳动模范”。任中共商河县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1984年以来,任历届县人大代表,现任济南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3、吉林珲春市三家子乡古城村古城村地处三家子满族乡西部,珲—沙公路北侧,西部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全村行政区域面积551公顷,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151户、468人,是一个朝、满、汉等多民族混居村屯;现有耕地面积193公顷,其中水田55公顷,旱田138公顷。该村辖区内有2座始建于渤海时期的古城址,即号称“姊妹城”的斐优城和温特赫部城,古城村由此得名。
近年来古城村认真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项目。村党支部从黑龙江引进中药材山药种植项目,今年将试种2公顷。从河南引进食用菌栽培项目,建设一处食用菌基地,从而带动全乡的食用菌产业发展。鼓励党员带头创业,现有党员养猪大户一户,目前生猪存栏达到100多头;女党员综合养殖大户一户,年收入均可达到十万元。
古城村以党群活动室为战斗堡垒,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古城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3万元以上;每年投入党群活动室的日常运转费用3000多元。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该村先后投资7万元安装路灯十盏;投资46万元修建6000余延长米铁栅栏;投资3.5万元修筑古城标志性大门;投资2万元维修水渠3000延长米;投资80万元修筑村内3.4公里的水泥路;投资24万元新建了120户的自来水,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
4、广西区永福县三皇乡古城村为全乡最偏远的一个山区村,距乡政府20公里,辖15个屯,287户,1161人,党员27人。耕地面积3520亩,其中水田1920亩,旱地1600亩,该村为全乡唯一有林村,林地面积达5—6千亩。居住分散,制约村屯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是交通,目前尚有3个屯未通公路,经济发展缓慢。该村主导产业是近年发展迅速的柑橙类水果种植,总面积达1300多亩,此后的几年间,群众最大的经济来源将依赖水果产业。由于交通不便,糖蔗种植缓慢,西红柿种植情况也不理想。
5、黑龙江克山县古城镇古城村古城村位于古城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境内公路、铁路贯通,乌裕尔河从村南流过,现有2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60户,总人口4313人,幅源面积30200亩,耕地面积 亩,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多种经营齐发并进的村。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种植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实现了甜菜,水稻的连片种植,使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养殖业迅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明显的进步,人均收入已达2200元,住房砖瓦化率已达80%,电视入户率达90%,共有电话450门。该村有15名大豆收购经纪人,极大的促进了古城镇经济发展,自2000年以来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6、黑龙江省宾县常安乡古城村古城村(宾县境内)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宾县境内,隶属宾县常安乡管辖。以古城得名。村内之金代古城址,名“常安古城”,呈正方形,夯土版筑,周长近1000米。东、西、北三面城墙保存较好。残存马面3个。角楼址残高3米。城内曾出土金代“上京路提控印”(印背刻有楷书汉字“大定七年四月十八日”)、“经略使司之印”两方铜印;“上京巡院”、“南巡院”錾款铜镜,以及土铁矛、铁镞、铁锏、铜人及部分陶器等。常安古城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7、黑龙江海林市桦林镇古城村古城村(海林市境内) 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海浪河下游南岸,隶属海林市旧街乡管辖。该村属宁古塔将军旧城遗址,故名“古城村”。宁古塔旧城地处海浪河流域最开阔的盆地中,山环水绕,土地肥沃,便于农牧、樵采和渔猎,并有舟楫之便。明朝末年,为女真人东海窝集部宁古塔路的中心。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于宁古塔(今古城村)派兵镇守。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修筑宁古塔城(史称旧城)。1636年(后金崇德元年),以梅勒章京(协领,副都统)驻防。后因南方战事,从宁古塔调兵入关,宁古塔守将降为牛禄章京(佐领)驻防,后又将守将升为梅勒章京。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廷决定宁古塔守将升为昂邦章京(总管)。1662年(清康熙元年),改宁古塔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以巴海充任之。宁古塔旧城,濒临今海浪河南岸。据《宁古塔山水记》载,“城方二里,垒石为垣,城内居民,寥寥数家。东西各一门,以通往来。大帅府在焉。”石城外有边墙(外城)周围5里余,四面各1门。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昂邦章京吴巴海监造。及至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时,随着清军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东北地区的统治日趋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宁古塔城也更加繁荣。后因宁古塔旧城常遭水患和为了抗击沙俄用兵的需要,宁古塔将军选定忽尔哈河(今牡丹江)旁建造宁古塔新城。1666年(清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率全体官兵及全城百姓移驻宁古塔新城,旧城年久失修,遂废。清代晚期,1881年(清光绪七年),清廷解除了对宁古塔地区的封禁,大批汉人进入垦殖,先后规划为16个社区。中华民国时期,宁古塔旧城属宁安县自新乡。东北沦陷后期,设旧街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旧街划分为两个大村,即西旧街和东旧街。由于人口增多,西旧街又分成旧街和古塔两个村,东旧街分成古城、宁古、农牧场3个村,宁古塔旧城在古城村内。宁古塔旧城遗址,仅存内城东北部残墙部分段落,约310米,外城已无存。宁古塔旧城,在清初几十年间统一“东海”、“索伦”诸部过程中,始终是北疆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遴选昂邦章京镇守。在1643年(清天聪十八年)至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的历次抗俄斗争中,以宁古塔为基地多次击败入侵者。1981年1月27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宁古塔旧城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翌年6月,正式设立“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标志。
8、黑龙江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古城村(克东县境内) 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二克山西北,隶属克东县金城乡管辖。古城村西300米处有金代蒲峪路古城遗址,今称“金城古城”。蒲峪路,又作“蒲与路”、“蒲屿路”。以乌裕尔河得名。蒲峪系“乌裕尔”音转,女真语“涝洼地”之意。蒲峪路,是金代上京路下辖的四路之一,初设万户府,海陵王时改设节度使。蒲峪路管辖范围甚为辽阔,南至上京会宁府辖地,西至嫩江,北抵“火鲁火疃”(女真语,意为“山谷之城”)谋克之地(外兴安岭一带),是金代北方军政重镇之一。古城平面略呈椭圆形,东宽西窄,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700米,周长2850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墙现高3—4米,上宽1.5—3米、基底宽18—20米。城墙外附筑马面共40个,间距60—70米。城墙外10米处掘有城壕遗迹,大部分已淤平。全城南北各设一门,门外均筑瓮城,呈半圆形。两门间有大道相通。城内早已垦耕或建民房,仅有些略显隆起的土阜或较低凹的金代建筑遗址。1975年、1979年两次发掘南门址及城内东北部的一处建筑址,出土文物较多,有陶器、瓷器、铁器等。铁器中有铁锁、钺形刀、铁砧和铜押印等。1956年古城村农民在耕作中发现“蒲峪路印”铜印一方,已失,今仅存印模。印为正方形,每边各长7.8厘米,汉字阳文篆书。蒲峪路城可能毁于金末元初战乱之中。1981年1月,省政府批准公布,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9、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古城村古城村隶属城关镇管辖,全村位于老城城北与新城交汇之中,有“城中村”之称,全村占地面积近2平方公里,村委会坐落在桃溪路中段,全村现有21个村民小组,860户人家,人口2528人(其中非农人口占90%),男女劳动力1390人,无耕地面积,劳动力资源丰富,失地农民中大多数都是从事第三产业,人均年纯收入3500元以上。
村内经济基础较好,环境优雅,交通便捷,206国道和六舒三省道横竖村内,集体经济较强,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村委会占地面积3000m2,三层办公楼建筑面积1100m2 。村集体经营有古城客运站,从事停车待客服务,从业人员5人,创利税10万元。村有近50间门面房对外承租,为村民提供经商创业服务。
在村“两委”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古城和县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省地县各级的多次表彰。
1、1991年7月被六安地委授予“全区基层组织建设红旗单位”称号;
2、1992年12月被省妇联授予“先进妇女之家”称号;
3、1995年被中共六安地委授予“小康示范村党支部”称号;
4、1995年6月被安徽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省计划生育协会授予“计生协先进集体”称号;
5、1996年被中共六安地委授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小康示范村党支部”称号;
6、1996年5月4日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授予“模范小康团支部”称号。
10、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古城村古城村是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政府机关的所在地,处于文化、经济、交通、政治的中心地带。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1260户,4420人,有茶园3000余亩。
古城村地理位置独特,盛产茶叶、葛仙米,有丰富的磷矿资源和钒矿资源,村内有独特的开发前景,一是有利于各类产品的收购、储运,二是有利于产业化的发展。
古城村基层组织健全,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各项任务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古城村为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创办了古城宾馆、古城饭店、古城超市、村林场、村办砂石场,加上磷矿的开采,村级年创纯收入25至30万元。村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也形成了一系列初具规模的产业:如茶叶产业、建筑装潢、交通运输、饮食服务、蔬菜产业、黄金梨产业等等。
古城村与湖南石门、桑植两县接壤,为鄂西南部“窗口”,这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集镇的发展,逐步使古城村发展成一个集工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村集镇。
11、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依兰镇古城村[Gucheng Cun]面积17.3平方千米,人口920人。驻地古城因驻地而得名。解放前先后属志仁乡、志仁社、苇兰村。解放后1945年11月属春兴区。1956年为依兰乡古城村。1958年为依兰乡人民公社古城管理区。1961年改为古城大队。1983年改为古城村。
12、浙江省长兴县古城村古城村北靠长兴港,西与高家墩为邻,南靠黄土港,与柏家浜相接,东以吕山塘为界,系平原地区。村区原有一条东西长约1.5公里、高约3米的土城墙遗址。此土城为唐武德七年(624)农民起义领袖辅公辇土为之。当地人叫作古城山,古城村由此而得名。318国道、宣杭铁路东西穿村而过,又处在长兴港、黄土港、吕山塘三角地带,新辟金陵南路与318国道十字相交,全村为交通枢纽。黄土港,西起杨柳湾,东至四里桥,全长2.3公里,为长兴港(原名箬溪港)的一条支流,也是五里桥至小浦的主要航道。因泄水不畅,虽经数次疏浚,仍经常淤塞而运输不畅。水运主要靠长兴港和吕山塘。宣杭铁路横贯古城,通车后,县里投资建立商贸区。境内驻有雉城镇人民政府、县电力局、长兴远景天然饮料厂、麦芽厂、粮管所、气象局、职业中学、金陵农贸市场、竹木柴炭贸易市场等企事业单位。古城村不但是县电力局的所在地,而且还是长兴历史上第一座13.2千伏变电所的所在地,1956年,由湖州电厂开始向长兴输送农业用电。还有古城公园、古城影剧院等文化设施。
古城公园占地4万平方米,由烈士陵园、儿童乐园和公园景点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烈士陵园占地540多平方米,分纪念碑、两组雕塑、台级、草坪等组成。纪念碑宽6米、高3米,为黑色大理石贴面,上面镌有叶飞题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字。园内主要景点有:龙吟化雨、瀛洲环碧、九雉迎晖、黄石飞瀑、英烈千秋等,都是根据长兴特色而建。1985年筹建,至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而对外开放。
经济建设
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古城人一直守着1100多亩粮田,以务农为生。1976年前,人均收入300多元。1978年,古城人开始兴办工业,走农工结合的路子。是年冬,大队办起第一家企业--袜厂,但经济效益不佳。1985年,村里办起第二家企业--装潢厂,但效果仍然不理想。同时,袜厂连年亏损,仅1989年就亏损了4万元,已无力再经营下去。兴办企业受挫后,以村党支部书记黄顺民为首的村干部总结教训,认为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靠近县城的地利优势,决定采取新的经济战略:走三产兴业之路,以第三产业为龙头,振兴村级经济。1989年,关闭了已成为村里包袱的袜厂,建立停车场,当年收入9万元,净利润3万元。同时,沿街面兴建营业房22间出租,年获利达4万余元。自此村级经济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80年代末,县城的金陵南路、金陵商城、经贸小区、宣杭铁路等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古城村的700多亩土地被征用,粮田只剩190亩。大量土地被征用,使古城村拥有400多万元的资金可作为发展经济的后盾。党支部、村委会规定:这400多万元只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只能化为固定资产和企业流动资金。由于县里在古城村境内兴建经贸小区,这给古城村提供了发展机遇。村里和雉城镇、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合股投资建造金陵农贸市场,并拥有农贸市场的五分之一股权,计68万元。市场建成后第一天,营业额就达20余万元。同时,古城村在金陵商城中独家投资57万元,建造营业楼等经营项目。此外,宣杭铁路开通后,在经贸小区旁兴建新火车站,古城村投资30万元在新火车站广场内建造了一座营业楼。5个自然村先后办起南门综合门市部、金陵招待所、锯板厂、物资转运站、竹木市场等。至1992年底,村、队两级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总值达275万元,利润达到20余万元。村民90%以上从事工商业。
村庄状况
古城村由于地理上的特殊性,被称作都市里的村庄。全村沿街道、公路两侧(318国道)居住的村民,家家都开杂货铺,有的出租店面,户户生意兴隆。有5户开起旅馆,有2人在全县率先从事轿车出租业务,有10多人从事黄包车,有120人当上了搬运装卸工。到1992年底,古城村有个体企业10多家,涉及照相制版、肠衣制作、丝绸、小五金加工、搬运等行业。仅搬运行业全村年收入达18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超过2000元。村级经济的发展,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过去村民住的都是泥棚房,现在已有90%的村民盖起了楼房。
古城村的干部并不因此而满足,他们组织村队干部去江苏张家港参观考察,定下了新的发展思路:集体经济走苏南模式,个体经济仍提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村成立了实业总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黄顺民亲自挂帅;下设1个分公司,即原来的古城物资经营公司。总公司同时还负担起对村、队两级集体企业的技术服务、业务指导等职责。
古城村由于县土地征用的需要,大量村民获得农转非指标,这些村民中有相当一部分虽得到1万元安置费,但目前仍无工作或户口未转,后顾之忧很大。对此,村里作出一个规定:村民凡愿意将1万元安置费转入村所有,村里就每月发给生活费100元,一直发到终身为止,且生活费保领期为15年,如本人不到15年病故,其子女可以继续领取生活费,领满15年为止。
13、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古城村村情概况
该行政村隶属晋宁县昆阳镇,地处昆阳镇以东,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到镇道路为公路,交通方便,距县8公里。东邻滇池,南邻甸心村委会,西邻中谊村委会,北邻恢厂村委会。辖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871户,有乡村人口2517人,其中农业人口2517 人,劳动力1564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859 人。
全村国土面积2.2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4.8 ℃,年降水量 907.1 毫米,适合种植蔬菜、花卉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2442 亩,人均耕地 0.97 亩,林地330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1039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9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花卉、蔬菜、水稻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42亩(其中:田2149.5 亩,地 292.5 亩),人均耕地0.97亩,主要种植 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33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3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3亩,主要种植桃、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525.15亩,其中养殖面积 525.15亩;草地 0 亩;荒山荒地 0 亩,其他面积 0 亩。
基础设施
截止 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全村有863户通自来水,有8户饮用井水,有 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0%)。有869户通电,有 819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39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9.8 %、94 %和96.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8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36户(分别占总数的79%和96%)。该村到镇的道路为公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 2公里,距离集贸市场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76辆,拖拉机11辆,摩托车207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1836.37亩,有效灌溉率为 85.4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1634.3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5亩。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51户;建有小水窖 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全村有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0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29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8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8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39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683万元,占总收入的16.19 %;畜牧业收入77万元,占总收入的0.7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100头,肉牛0头,肉羊0头);渔业收入836万元,占总收入的8.04%;林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第二、三产业收入7798万元,占总收入的75.02%,工资性收入125万元,占总收入的1.2%。农民人均纯收入 360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58人(占劳动力的 %),在省内务工 558人,到省外务工 0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水稻、花卉、蔬菜等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往县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92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8.83%。该村正在发展花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花卉 产业。拥有企业 0 个,到其中县级龙头企业 0个;专业合作组织1个,其中,已登记注册1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 5人 。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 600平方米,拥有教师12人,在校学生228人,距离镇中学1.5 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28人,其中小学生136 人,中学生92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8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年被 评为 等等。
人文地理
1911年前后,民间已有业余自愿结合的花灯组织,称为“灯会”演出时组成一支队伍,排头拾着两个桔形大灯笼,灯笼上贴着“太平花灯”四个大字,并配以秧老鼓作开场表演,继而化好妆的演员出场表演。表演都在广场、打谷场、寺庙天井,有时也在居家院落。花灯队演出前,先由管事散发灯贴灯贴上写某某花灯庆贺新喜,被庆贺的有集体、个人,收下灯贴,就表示接受,于是约定时间、地点,排定次序,灯队就顺序上演出,演出后,以红包形式付给一定报酬。
14、云南省玉溪通海县杨广镇古城村古城村委员会是通海县杨广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杨广镇南面,距杨广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通海县城3公里。东面邻大新村,南面邻里山乡,西邻东村,北面杨广村。辖沈家乔、王家头、上关洞、下关洞等1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882户,共6731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6731人,劳动力3992人。
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14586亩,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5℃,适合种植烤烟、蔬菜、花卉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939亩,林地10155亩,人均耕地0.59亩,共有经济林果地102亩。全村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收入为主,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679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3元
15、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丹凤镇古城村该行政村隶属师宗县丹凤镇,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镇道路为通路,交通方便,距县城5公里。东邻官庄村委会,南邻新村村委会,西邻文华社区,北邻机关报安村委会。辖古城村、小河口村、孟家村、大阿赞村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59户,有乡村人口2976人,其中农业人口2976人,劳动力126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114 人。
全村国土面积11.68平方公里,海拔1844.2米,年平均气温 13.9 ℃,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合种植烤烟、玉米、水稻、小麦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082亩,人均耕地0.36亩,林地3604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养业为主。
16、山东省即墨市蓝村镇古城村村庄由来
古城在蓝村镇北偏东2公里处。据《王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姓由云南迁至即墨西乡壮武古城疃,当时村东河上有石碑刻有“壮武古城桥”。按:古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时为壮武县所在。《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据考,夷国都邑,亦系此村。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860亩。2006年,全村共有698户,总人口为252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714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22吨,经济总收入为789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8117元[1]。
17、福建省闽候县南通镇古城村古城村,位于大樟溪中游南岸,山清水秀,险峰悬瀑,鸟语花香,为国家级旅游区十八重溪所在地。全村分为:旗埔、古雷、镜口、云亭、渡凡、小洞、溪东、溪西、罗腊、埔里、仙斗11个自然村。人口约2900人,850户。历史古迹有:十八重溪旅游区、祖殿古灵寺、灵隐寺、安德寺、高山寺、抚台境、南斗寺、小洞五显庙、双江陈氏支祠、矿泉水厂、李源古居、陈襄故居遗址等。
18、陕西省府谷县古城乡古城村古城村是古城乡自主抓建的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位于古城乡政府驻地,与内蒙古准格尔旗接壤。全村有7个自然村,351户、1486人,以农业和商贸业为主。近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立足本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努力改善本村基础设施,先后完成了主街道的硬化和绿化、农贸市场和两委会活动室建设、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106户沼气池建设及6个自然村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使该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3]
19、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牛栏江镇古城村村情概况
古城村委会隶属于嵩明县牛栏江镇,地处牛栏江镇北边,距牛栏江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30公里。东邻荒田村委会,南邻小新街村委会,西邻水海村委会,北邻寻甸县。辖古城村、崔家庄、八里铺、箐上村、小冲村、王坝田、双桥村7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973户,乡村人口4299人,其中:农业人口4299人,劳动力222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2072人。
全村国土面积13.12平方公里,海拔1896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93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烤烟、大麦、蚕豆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4498.5亩,人均耕地1.06亩,林地2270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98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耕地总面积4498.5亩(其中:水田2005.5亩,旱地2493亩),人均耕地1.06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烟叶等农作物;拥有林地227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27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3亩,主要种植桃、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75.4亩,其中:养殖面积75.4亩;荒山荒地6940亩;其他面积5900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15个村小组通自来水,有1个村小组饮用井水,有15个村小组97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16个村小组973户通电,有37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26户;安装固定电话和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9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40户(分别占总数的70.91%和76.05%)。
该村到牛栏江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9辆,拖拉机79辆,摩托车13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328亩,有效灌溉率为73.98%,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32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77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69户;建有小水窖41口。全村有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7 个自然村已通电;有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3个自然村已通有线电视;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6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8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7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5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02.1万元,占总收入的28.58%;畜牧业收入465.3万元,占总收入的18.5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862头,肉羊386只);渔业收入14.92万元,占总收入的0.61%;林业收入25.2万元,占总收入的1.03%;二、三产业收入840.48万元,占总收入的34.21%;工资性收入134万元,占总收入的5.45%。农民人均纯收入239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3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92人,在省内务工382人,到省外务工10人。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973户,乡村人口4299人,其中:男性2169人,女性2130人,其中:农业人口4299人,劳动力2229人。居住该村的村民均为汉族。
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94 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11.62%;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082人,参合率94.95%。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村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2公里。有3个自然村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人畜混居的农户685户,占农户总数的70.4%。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4928.4平方米,拥有教师20人,在校学生444人,距离新街中学2公里。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59人,其中:小学生444人,中学生215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3个、图书室2个、业余文娱宣传队4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6年古城龙灯队获牛栏江镇龙灯表演二等奖。
发展重点
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产品结构单一,种、养殖业科技含量不高。
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逐步建立养殖小区,引进先进企业,促进本村经济发展。到"十一五"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398元增加到2700元。[4]
20、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鸡街乡古城村该行政村隶属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鸡街乡,地处鸡街乡东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5 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寻甸县城82 公里。东邻四哨 南邻南海,西邻极乐,北邻鸡街。辖古城、科自宜、张家村等11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44 户,有乡村人口3497人,其中农业人口 3497人,劳动力220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013人。
全村国土面积20.35 平方公里,海拔2055 米,年平均气温13.6 ℃,年降水量1100 毫米,适合种植 烤烟、水稻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007 亩,人均耕地1.16 亩,林地19750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93元,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业、养殖业为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