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是台湾官方的台湾闽南语拼音方案,简称为台罗拼音。此套拼音并非完全新创,而是整合原有的传统罗马字(白话字、POJ)以及台湾闽南语音标系统(TLPA)而来。台罗拼音方案与白话字的相容性良好,可以视为白话字的增补或发展上的分支。在台湾,使用白话字的社群有较高的意愿使用台罗拼音,同时,在官方地位方面台罗拼音方案取代了TLPA。然而,在台湾以外的国家地区,台罗拼音未必能够全面取代白话字。
音竞争与分合1991年7月,洪惟仁、董忠司等人发起成立台湾语文学会,主导并发展出台湾语言音标方案(Taiwan Language Phonetic Alphabet,简称TLPA),此音标于1992年5月该会第二次会员大会通过。TLPA源自于传统白话字,和白话字一样使用罗马字(拉丁字母)。它对传统白话字做出的更动包括:为了介音标示一致性,将白话字oa改成ua;为了电脑处理方便起见,不使用ASCII以外的字符,声调放弃变音符号(调号),改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TLPA亦可以用来拼读台湾客家话,相较于白话字不区分各地腔调,TLPA针对台湾闽南语各腔调特有发音设计了拼写法。
初版TLPA原本维持与传统白话字在音节的层次上完全相容,齿龈塞擦音 /ʦ/ 及 /ʦʰ/ 在初版TLPA写作ts与tsh,与传统白话字的ch及chh没有冲突。然而在199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将TLPA略作修改,台湾语文学会亦事后开会认可,修改后ts及tsh用c及ch表示,虽然字母较减省,但与传统白话字系统互相冲突。由于未能完全相容、放弃调号等各种因素,许多原本使用白话字的人士不能够接受TLPA。
之后在1998年教育部将TLPA正式订为“台湾闽南语音标系统”及“台湾客家语音标系统”,坊间一般仍称之为TLPA。另曾有出版社在教科书中采用TLPA,但加上部分修改,称为“TLPA改良式”。同年由余伯泉主导的通用拼音发表,白话字派支持者为了反对TLPA,争取官方认可白话字,而与通用派合作。在此时期,台语通用拼音分为两式,甲式即白话字,乙式则是余伯泉所发展的拼音。后来随着通用拼音在华语及客语顺利取得官方地位,通用派遂废弃甲式,只推动乙式,通用派与白话字派分道扬镳。
2005年5月,原本对立的白话字派及TLPA派开始整合,最后促成台罗拼音方案。此套方案的齿龈塞擦音回归初版TLPA,使用与国际音标符号相同的ts;而历史上白话字也曾经采用过ts,早年在后接a, o, u等后元音时写作ts,后接e, i等前元音时写作ch,但后来改为一律用ch。2006年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整合方案,称为“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概述闽南语是汉语的一种,因此音节结构也一样可以区分为五个音位成分:声母、韵头(介音)、韵腹、韵尾、声调。韵头、韵腹、韵尾又合称为韵母。闽南语有变调,而台罗方案和白话字一样,都只标示本调,且采用变音符号来标示声调,称为调号或调符。
声调
声母 韵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音节与音节之间,以连字号(hyphen,"-")分隔;词与词之间,如同一般罗马字所书写的语言,以空白断开;复合词若可再分为多音节词,可再断词。本方案对于分词连写(省略连字号)暂无规定,但官方出版的《使用手册》中提到,可依语言实际使用情形,未来从较无争议的词开始连写。
台湾闽南语普通腔,是在台湾公众场合、传播媒体当中最常使用的闽南语音韵系统,又称为通行腔、优势腔。台罗拼音方案除了能够拼写普通腔,还兼顾到台湾其他腔调。所谓的普通腔并不是指发音完全相同,虽然音韵系统相同,但各地的某些音仍然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