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至今日,“初三穷鬼日”已经与贫困无关,但其打扫卫生的习俗被保留至今。
【新年习俗歌】“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这是一首流传于广州民间的农历新年习俗歌,当中提到一个特别的日子:穷鬼日。
【穷鬼日和送鬼】揭西县客家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三为“穷鬼日”,这一天不走亲戚。凡村民家中有不如意事,“疑心生暗鬼”,认为鬼在作祟,便备祭品去拜,又恐阴间众鬼去争食,家鬼在阴间争不到食物,或被异鬼欺侮,这便产生了“送鬼”之风俗。
送鬼时间,在晚十时左右,地点三叉路口。送祭品如糖果、豆干、面线、鸡蛋都可以。祭品放下,烧三炷香后致祝祈告,烧银纸祭品,弃地不收回。
旧日广州人认为年初三是“赤口”,是不能去拜年的。他们在家打扫房屋和灶头,将垃圾、灰尘送出家门。更有甚者会把废旧的家具以及大件的器物烧掉,再把灰烬倒入珠江河。这些,被旧日广州人视为“送走穷鬼”。时至今日,穷鬼日已经渐渐淡出广州人的生活了,相信不会再有人在那天把焚烧过的东西倒入珠江,但年初三打扫卫生的习俗还是被继续保留下来。
【有关的记载】◆唐朝
关于穷鬼日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代文学家李邕在《金谷园记》中写道:“高阳氏 (又称颛顼或帝颛顼,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子瘦约(瘦约,人名,也就是最早的“穷鬼”),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交代了穷鬼日的来由。时人韩鄂所撰的《岁华纪丽》一书中又写道:“孟春晦日(即农历每月最后一日),甫聚行乐,送穷。”可见,穷鬼日在初时还没有固定的日期。后来,穷鬼日最终被确定在正月廿九,时有《图经》载:“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鬼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那时候,过穷鬼日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习俗。韩愈《送穷文》中,还提到“结柳作车,引帆上墙”的送穷方式。
◆宋朝
到了宋代,穷鬼日仍然很流行。宋朝巴淡的一首《送穷鬼》就曾提到:“正月月尽夕,芭蕉船一只,灯盏两只明辉辉,内里更有筵席。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空去送穷鬼。”当时,送穷的时间又出现了变化,把这日定在正月初六(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穷鬼的风俗)。宋代吕希哲《岁时杂记》谓宋“人日(年初七)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蒸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中“人日前一日”一句足以证之。
◆明清
明清时期也有关于穷鬼日的记载。明人陈耀文《天中记·晦日·送穷鬼》也有关记载。清学者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但此时流传于各地的送穷风俗已有了很大差别,集中表现在送穷的时间和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