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河津市九龙庙

九龙庙又名玄武庙或真武庙,因其位于河津市新城西北1.5公里的紫金山麓九峰之中而得名。
它东望虎岗,西瞰龙门,南临汾水,北枕紫金,三面荡空,居势高峻,与旧城遥遥相对,是一处道教宗庙。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现存资料参证,元、明两代对北极之真武神顶礼膜拜,真武庙的兴建在当时亦是空前绝后,故疑其至迟为元末明初所建。明万历及清康熙、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对其均进行重修或增建。1981年,河津市又对其进行抢救性维修,使庙貌焕然一新。 九峰状若龙,俗称九龙头,又因岗头遍岭青松翠柏,紫韵清幽,远在清乾隆前就有“卧龙岗”之称,咸丰十一年(1861)崇文社王照离等人在创建崇文阁、纯阳洞时,方题名为“麟岛”。九龙庙后麟岛之上,占地达1.2万余平方米。庙前山下朝殿坡陡峻,有台阶160余,登其上,入山门,经戏台,穿庙院东西廊房,再登阶20余到香亭(属乾隆年间重建),正面金匾横额书曰“威震黑河”。香亭后为献殿,献殿座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东西各跨僧舍一间。越穿廊便进入正殿,其内四周原有泥塑8尊,为真武侍卫。由正殿抵后宫即是真武神阁。由献殿往西北有吕祖纯阳洞、献亭、药王庙、崇文阁,回廊曲栏,节节登高。中经玉帝阁、紫微大帝、三宫、三皇洞、老君殿,过南天门上栈道,到达顶峰朝天宫(已毁)。 九龙庙其居势突兀,高下悬绝,是一般古建筑选址所难以类比的。

提起九龙庙的来历,众说纷纭。据县志载,河津在秦朝时称为皮氏县,县治在今太阳村东南,北面正对龙门(禹门口)。风水先生说,龙是皇帝的象征,龙门象征帝王之门,县门不能正对皇门,因而皮氏县城不许开北门,一开北门,就会有人造反,或出真龙太子。
此后历代沿袭,龙门县、河津县县治均无北门,只能在东城墙开两个门,县城仍为四个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因皮氏县城被沙压水淹,遂东迁1.5公里,并改皮氏县为龙门县,后来,为了镇邪,就在九龙山岗陆续建庙,诸如禹王庙、雷公庙、药王庙、山神庙、帝君庙、三皇庙、天神庙等等。到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唐朝皇后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正式当了女皇,这年秋天回故乡并州(太原)文水县祭祖。她从长安出发,取道韩城,过了禹门口,在龙门县休息。夜晚,她发现龙门县城北面霞光万道,不解其因,县令回答说:“此乃城北几个小庙,夜放奇光是神迎圣驾,乃吉祥之兆。”武则天听了十分高兴,她笃信佛教,遂把中间一刹改名龙阙寺,令国库拨银扩建寺院。

北宋宣和二年(1120)梁山泊好汉武松与时迁火烧龙阙寺,龙门县令上报朝廷,信奉道教而且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得知龙阙寺与梁山泊有关连,又怕龙门出真龙天子,即将龙门县改为河津县,将龙阙寺改为真武庙(即玄武庙),供奉北方之神玄武,以镇北方金人南侵。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四神之一(古称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后为道教所信奉。相传他原是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此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因避讳,始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时,尊为“镇天真武灵应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号称“真武大帝”。因真武大帝的生日是农历三月三日,其飞升成仙之日是农历九月九日,所以,‘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真武庙都举行盛大庙会,借此纪念真武。后来,到元朝皇庆元年(1312),河津县城又被汾水漫淹,再北迁一里高台(即今老城),一些信奉道教的人沿袭永乐宫崇拜吕洞宾,又相继捐资增修了崇文阁、纯阳洞(亦即纪念吕洞宾的吕祖洞,吕洞宾号纯阳子)、三皇洞、玉皇阁、药王庙、朝天宫、仿蓬莱、南天门等建筑物,使真武庙成为一个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和旅游胜景。真武大帝被称为“无量祖师”,吕洞宾被称为“纯阳祖师”,故九龙庙也叫祖师庙。
2.河南省偃师市山化乡石家庄九龙庙在山化乡石家庄,穿过一条铁轨,顺着一条田间小路而下,就能看到屹立在田间的九龙庙。九龙庙至今已有将近四百年的历史了。建筑规模颇大,殿堂楼阁雄伟。2006年国家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庙是嘉庆年间为纪念治水英雄黄大王而建。黄大王,原名黄守才,1603年出生于偃师市岳滩镇王庄村。他自幼天资聪颖、思维敏捷,后潜心研读历代治水方略。40岁后,无所不通,并著有《禹贡注疏大中讲义》、《治河方略》等书。
黄守才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就是治水济民。他治水的功绩在洛阳、偃师的志书上,均有记载。人们称赞他“功并神禹”、“活河神”。在他谢世74年之后,康熙皇帝封他为“灵佑襄济王”,并祀“金龙四大王”。之后,历代清帝都给他追加封号,竟达12个之多!
九龙庙的平面布局沿中轴线对称,共分为前后两个大院。进门的左右两侧是两个钟鼓楼,有典型的清代的装饰花纹,厚重之中不乏细腻之笔。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处于正中位置的九龙宫,里面供奉的就是治水能手黄大王。殿内的两根石柱沿大门对称,上有歌颂黄守才功绩的对联:“嵩以北邙以南面前伊洛绕玉带,左有秦右有杨统领将军奉圣颜”。在大殿的正上方还悬挂着当年慈禧太后路经此庙时所赠的匾额“威宣式遏”。
在九龙宫的四周按次序分布着佛爷宫、地藏宫、安阳宫、玉皇宫、火星宫、三星宫、圣母宫七个殿堂。
文化大革命时,九龙庙曾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从留存的建筑仍能去追寻昔日的辉煌。我们看到,大部分殿堂内的墙壁上还留有惟妙惟肖的彩绘,描述的是黄守才治水的故事。每个柱子的基座上都精心的装饰了浮雕的纹样,雕刻精细,刀法娴熟,非寻常石匠可以刻就。更让人惊奇的就是每一个基座的花纹都绝对不相同,花鸟动物都是活灵活现,异常生动,艺术含量非常高。
为了重新修建庙宇,善男信女们到处募捐资金,自2006年开始动工至今,已经对庙内的部分被损建筑做了重新修缮,重新塑造了神像金身。但由于修缮资金不足,还有六尊原来被破坏的神像没有重塑。
九龙庙是中国老百姓为拜祭治水英雄黄守才而修建的,这种庙宇在黄河中下游还有很多,而这座建在黄守才家乡偃师的九龙庙更具有典型意义。不远处的洛河上,曾是当年喧闹的鄩溪湾(孙家湾)码头,每年开河船工出行时都要在此举行春祭,九龙庙寄托了一代又一代偃师船工太多的平安梦想,至今,石家庄尚健在的老船工还能回忆起当年春祭时的热闹场景。如今,昔日喧闹的码头成了今日绿油油的麦田,而九龙庙成了当年水运历史的惟一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