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厂河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箭厂河乡地处大别山腹地,是新县的南大门,南与湖北省红安县接壤,距武汉天河机场110公里,北距新县县城13公里,西距京珠高速80公里,东距京九铁路、阿深高速10公里,312国道贯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箭厂河乡属长江流域,地处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气候带,植被丰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全乡辖箭河村、竹林村、黄畈村、仁畈村、塔尔村、油榨村、李洼村、何岗村、方湾村、代畈村、杨冲村、占湾村、石岗村13个行政村,182个村民组,1.7万人,总面积64.2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6.3万亩,耕地面积1.1万亩,人均4亩山场7分耕地。自然特点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花生、油菜等,其中花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县首位。

箭厂河乡有着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箭厂河乡就是鄂豫皖苏区革命的策源地和发祥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的中心。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吴焕先,于1926年先后在这里成立组建了鄂豫皖苏边区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和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组织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和“柴山堡”农民暴动。先后诞生了红一军、红二十五军等多支红军队伍,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吴焕先等5000多名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这里先后多次遭到敌人惨无人道的“血洗”,几成“无人区”。在红田惨案遗址不足1亩的土地上,被敌人一次就杀害三百多名革命烈士,他们大多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可资纪念的历史资料。可以说,箭厂河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芳华。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培育了吴先恩、肖永银、高厚良等7位共和国将军和程坦等17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造就了93名县团级以上领导。基本户户有烈士、村村有红军,无愧于“中原将军第一乡”美誉。现存有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列宁小学、鄂豫皖苏区第一个消费合作社、红一军和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吴焕先故居等二十三处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资源十分丰富。2001年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前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2万余人次

建国以后,尤其是扩大和深化改革开放以来,箭厂河历届党委、政府始终牢记革命先烈遗志,秉承革命先烈光荣传统,团结带领全乡人民,发扬“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的老区精神,聚精会神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使箭厂河乡这块红色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社会经济事业都得到长足发展。

乡域经济发展迅速。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512.7万元,完成财政收入66.2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3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30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全市第10位,全县第三位,经济深度发展潜力巨大,后劲充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大力发展以黑李、板栗等为主的经济林,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以珍珠花、香椿为主的木本蔬菜,大力推广地膜花生、“双低”油菜、优质水稻种植。2005年,种植地膜花生2600余亩,增收130万元,人均近80元,种植“双低”油菜3200余亩,增收65万元,人均近40元,已完成退耕还林大面积20000余亩,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改善显著,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开展扶贫、以工代赈、村村通公路、红色旅游等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干快上,极大地改善了全乡水利设施、村组道路、人畜饮水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4年,全乡整修硬化干渠10.8公里,整修小型二类水库四座,整修塘、堰、坝、渠100多处,整修村组道路28.5公里,完成土地整理600余亩,小流域综合治理15.6平方公里,80%以上群众吃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实现了住房结构砖瓦化,电力、煤气等能源利用得到普及,群众生产生活舒适便捷。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扫除俗规陋习,文明新风进万家。科、教、文、卫条件得到改善,“学科学,用科学”已在全乡蔚然成风。全乡有一所中学,10所小学,在校学生2863人,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全县前列。计生、金融、保险、民政、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