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战争(しものせきせんそう)、幕末时代发生。马关戦争(ばかんせんそう)为日本现代表记法。
马关战争,由于幕府的开国,导致攘夷志士与长州藩的不满,决定开始攘夷。因此与英国、荷兰、法国 美国等爆发冲突
前段战:1863年5月,开始实行攘夷大义的长州藩,封锁马关海峡(今关门海峡),并炮击航行中的美法商船。六个月后美法立刻展开报复,针对马关海峡内的长州军舰、炮台展开攻击。炮击后,长州修复炮台,并占领对岸小仓藩的一部分,建立炮台,继续执行海峡封锁。 后段战:1864年7月,受到海峡封锁而经济损失惨重的英国,决定报复长州藩。荷、美、英、法组成17艘联合舰队。在同年的8月5号~7号炮击马关(今下关市)。遭受惨重打击的长州藩,立刻转换政策,积极引进欧美新技术,训练现代化军队,转向跟同时期的萨摩藩同样的路线倒幕,组成了萨长同盟。
背景嘉永6年(1853年),培利提督率领美国舰队自浦贺港入航,迫使幕府开国,翌年安政元年(1854年),幕府签订美日亲善条约(ペリー来航)。安政3年(1856年),在美国的强烈要求下,幕府在未得朝廷敕许的情况下,缔结了美日通商友好条约,也与荷兰、沙俄、英国、法国等国签订了相同的条约,幕府的锁国体制至此完全崩解。
由于贸易急速的扩张造成国内经济的混乱与政局的不安,批判幕府开国政策的攘夷派便趁势而起。京都的朝廷对开国政策大表反对,特别是孝明天皇对外国人极为嫌恶。因此,对幕府心怀不满的攘夷派公卿们便集结起来。对此一局势,幕府大老井伊直弼采取镇压政策对应之(安政大狱),本人却在万延元年(1860年)被水戸藩・萨摩藩脱藩的浪人暗杀成功(樱田门之变)。由于此次事变,幕府的威信大大地受到动摇。于此同时,攘夷派发起杀伤外国人的事件时有耳闻,各国因此轮番向幕府要求巨额的赔偿金。
当时,在后来成为倒幕中心势力的长州藩内,以长井雅楽所著“航海远略策”中所述公武合体论作为该藩政策(藩论)的代表,然而在文久2年(1862年)长井失势后,以中下级藩士为中心的尊王攘夷论成为藩论。长州藩士与朝廷中的攘夷派公卿结合,掌握了京都政局的主导权。
同年9月,朝廷派遣敕使前往江戸,迫使幕府实行攘夷。隔年(1863年)3月、征夷大将军徳川家茂前赴京都。朝廷除了沿旧例委任其政务外,同时也表明了攘夷的意旨,幕府方面无可回避,只好上奏将于5月10日进行攘夷,并同时宣达给各藩知悉。
然而,攘夷的行动无异于将与各国发生战争,最后还是无法实行。攘夷行动前一天的5月9日,幕府又为在萨摩藩发生的英国人遇害事件(生麦事件),向英国支付了44万美元的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