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码头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大码头乡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大码头乡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位于广饶县城东北25公里处,北依小清河,东南两面与寿光市接壤,引黄济青输水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全乡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3.5万人。2004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80元。[2]

【气候条件】该乡地处暖温带,属季风型气候境内气候无明显差异。气候特征是雨、热同季,大陆性强(大陆度66.4),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春季为3~5月,气温回暖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为6~8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气候湿热。秋季为9~11月,气温下降,雨量骤减,天高气爽。冬季为12~2月,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境内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94.7小时,年日照极值2881.4小时。历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最高气温18.9℃,年平均最低气温6.8℃。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3.3℃。降水量历年平均562.2毫米,多集中在6~9月份。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冬季多吹西北风,春、夏季多吹东南风,初秋多吹东南风,晚秋多吹西北风。常年始霜日为10月21日前后,常年终霜日在4月6日前后,年平均无霜期为198天。

出现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冰雹。4月28日,受低涡天气影响,主要强中心在城区内,15时02~06分县城区降冰雹。最大冰雹直径为5毫米,由于及时进行了人工防雹作业,未造成灾害。

【地质条件】该乡以石村经颜徐至周庄村为分界线,此线以南为泰沂山北麓山前淄河冲积扇的中尾部,第四系地层较薄,由浅至深均含淡水;此线以北至小清河为山前冲积、黄河淤积和海潮侵袭交替作用形成的海陆相沉积,第四系地层较厚,地下水由浅至深为咸-淡或淡-咸-淡水;小清河以北则为黄河淤积平原末端,第四系地层较厚,由浅至中等深度均含咸水。

该乡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最高,地面标高 28米(黄海高程,下同),东北部地面最低,标高为 2米,坡降为0.48‰。地貌属鲁北平原,南部由山前冲积而成,北部为黄泛淤积。境内主要是微地貌,差异不大,其类型有:缓岗,占全县总面积的8.72%,地面标高10~28米不等。浅平洼地,占全县总面积的19.25%,分布在微斜平地之中,小清河以南各洼地面标高5~20米,比周围相对低1~2米;小清河以北地面高3~5米,比周围相对低0.5米左右。微斜平地,处于缓岗与洼地之间,在县内分布最广,占全县总面积的61.53%。河流阶地,因河水泛滥淤积而成,分布于淄河两岸,占总面积的0.33%,土层主要是粗砂沉积物,高出河床1~1.5米。河流圈地,处于小清河与溢河坝之间,占总面积的3.05%,呈封闭状况。滨海滩地,海拔不高于3.5米,占总面积的7.11%,分布于沿海老防潮坝以东。

【特产】历史文物及特产

1、虎头鸡

又叫松鸡,是码头名吃之一,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传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大将军远征到此,热情好客的码头人民便宰鸡待客,由于大将军不吃清炖鸡,而当地当时又无其他菜肴,有一村民便把鸡和面用油炸出放水炖出招待,将军试吃含口即化,内质松软,肉骨分离,美味无比,大加赞赏,问何菜,因其处形不规则极似虎头,厨师便随口说是虎头鸡,将军便把这一独特的吃法带入济南府,从此这一吃法便发扬光大,成为鲁菜品系之一,现在我乡逢年过节招待宾朋仍拿虎头鸡为主菜待客。

2、码头苇席

码头苇席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我乡处在退海之地,原盛产芦苇,是广饶县主要的苇席产地。码头苇席蔑花小,纹理密,手工细致,种类和花样繁多,用途可分为床(炕)席、围墙席、苫盖席等,用来铺床,越用越光滑,用来覆盖货物,既防风遮雨,又能空气流通,生产的“对席”,图案就象两张席联成一体,专为结婚用的,取“成双”“成对”之意,倍受青睐。这里所产的苇席销路畅通,早在30年代大量出口朝鲜的仁川,现在主要销往胶东、东北等地。苇席市场是远近闻名的苇草,苇席交易市场。

3、小清河面鱼

又叫银鱼。我乡境北小清河为主要产区,生活困难时期,箉是青黄不接之时,正是小清河面鱼盛产之时,广大群众以此充饥,渡过了饥荒。近年来,由于小清河水体污染严重,这一特产已绝迹。

4、央上镰刀

也称中央镰。该乡苇草、蒲革资源丰富,人们多以编蒲织苇为生,割苇收蒲的镰刀既要锋利,又要耐用。央上村的铁匠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打制出型直而短,刃锋利且耐用的镰刀,正面打一“央”字,解放前后名传山东,尤其是鲁北和胶东等地,现在打制“央镰”必须提前订制。

文物

金代铜印

刻于金代贞祜三年(1215年),系领兵之印。重500克,呈正方形,边长6厘米,厚1.2厘米。背面有一梯形柱式柄,柄高3.2厘米,柄顶部四周磨边。印面刻有九叠篆书,印文为“忠孝写闰字号万户印”,有明显的使用磨损痕迹。此印出土于我乡高港村,椐考证,这方印成当时广饶故城的重兵防守有联系(当时广饶县城在高港村)。

【海域资源】该乡东北部濒临渤海莱州湾,海岸线长11.86公里,属淤泥质海岸。岸上地势平坦,湾少水浅,底大部为沙泥,有多种贝类生长。有滩涂面积7066.67公顷,滩涂湿地2266.67公顷。-10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66.67平方公里。[1]

【特色农产品】棉花,食用菌,花生[4]

【乡镇所属学校】广饶县大码头乡中心小学 广饶县大码头乡中心初中

广饶县大码头乡央上实验学校 大码头乡高杨小学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5])

总人口

31749

15841

15908

家庭户户数

10265

家庭户总人口(总)

31674

家庭户男

15793

家庭户女

15881

0-14岁(总)

6659

0-14岁男

3450

0-14岁女

3209

15-64岁(总)

21973

15-64岁男

11040

15-64岁女

10933

65岁及以上(总)

3117

65岁及以上男

1351

65岁及以上女

176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0987

【下辖村】下辖村[3]

小码头前村

小码头后村

大码头一村

大码头二村

大码头三村

央上一村

央上二村

央上三村

央上四村

央上五村

新立村

屋子村

东常徐村

义和村

小丁家村

东燕村

南堤村

北堤村

杨宅村

高港村

东北坞村

【下辖村简介】1、码一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政府驻地,乡主要交通干线央上路、屋子路纵横其中,交通发达,该村有住户536户,1836口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60人,耕地面积3670亩,以棉花种植、加工、运销为主。

2、码二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政府驻地,乡主要交通要道干线央上路和东燕路,与西刘桥乡搭界,交通发达,该村有住户680户,2135口人,老年人314人,耕地面积3600亩,以棉、粮种植,运销为主,农业和商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3、码三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政府驻地,交通便利,有503户,1706口人,老年人253人,耕地面积2300亩,是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中工、运销、建筑建材、水泥制品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4、小码头码前村:位于大码头乡最南端,与寿光市搭界,交通便利,有744户,2691口人,老年人403人,耕地面积5000亩,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生产、运销和加工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5、小码头码后村:位于大码头乡的东南部,交通便利,水利建设配套。有农户737户,2410口人,其中老年人350人,耕地面积4500亩,是以棉花、小麦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种植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6、央一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南,与寿光搭界,交通便利,有523户,1780口人,老年人275人,耕地面积4300亩,是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种植、运输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7、央二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部,东与寿光市搭界,交通便利,有526户,1753口人,老年人268人,耕地面积2500亩,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交通运输业和粮棉种植收入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

8、央三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南部与央二、新村搭界处,交通便利,有385户,1324口人,其中老年人200人,耕地面积3000亩,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粮食、棉花和运输是村民的经济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9、央四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力,与央二村、央五村搭界,交通方便,央四村386户,1309口人,六十岁以上老人182人,耕地总面积4000亩,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

10、央五村:央五村位于大码头乡东部,东依寿光,济青河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该村共有2050口人,土地面积4800亩。

11、新立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南,与寿光市巨淀湖农场搭界,交通便利,有156户,457口人,老年人78人,耕地面积1100亩,是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副业村,种植、养殖和运输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

12、屋子村:屋子村位于大码头乡北4公里处,与东燕、常徐二村搭界,交通便利,有401户,1366口只,耕地面积1670亩,是以棉花、玉米、小麦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种植和劳务输出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3、常徐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北8公里处,与义和村搭界,交通便利,有287户,936口人,耕地面积1659亩,是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种植和劳务输出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4、义和村:义和村位于大码头乡北部,与寿光市搭界,交通较方便。有220户,692口人,耕地面积1550亩,以是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村,棉花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5、丁家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北部,与寿光市搭界,交通便利,有65户,220人,耕地面积700为地,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村,棉花、小麦和玉米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6、东燕村:位于大码头乡以北2.5公里处,与西刘桥乡搭界,交通便利,有730户,2729口人,耕地面积5100亩,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和劳务输出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7、北堤村:位于大码头乡北部,北邻小清河,西与西刘桥乡搭蚧,交通方便,有756户,2465人,老年人382人,耕地面积5085亩,是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棉花、玉米和小麦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

18、南堤村:位于大码头乡的北部,与北堤村、东燕村接壤,交通方便,有20户,726口人,老年人94人,耕地面积2980亩,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村,粮棉种植,棉花加工和手套加工,是该村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19、杨宅村:该村位于大码头乡政府驻地东北约13公里处,与高港邻村,有203户,685口人,耕地面积2500亩。

20、高港村:位于小清河以南,大码头乡东北部,东有反修沟,西有永红沟,东边与寿光市卧铺乡接壤。村东、南系清河采油厂开发区,境内井架林立,柏油路纵横,交通十分便利,有住户674户,2094口人,耕地面积4670亩,棉花种植成为主民增业,棉花种植、畜牧养殖、海洋捕捞、建筑劳务四个轮子一齐转,形成了产业结构的新格局,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1、东北坞村:位于大码头乡东北约17公里处,与寿光交界,人口732,户数206户,耕地面积1450亩,以种植棉花为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