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联成立于1950年5月,始称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1963年2月第三次市文代会做出决议,将其更名为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北京市文联)。
北京市文联是北京市各文艺家协会,各区、县文联、市属各局、各产业文联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全市文艺家的桥梁和纽带。
北京市文联实行团体会员制。北京市各文艺家协会和各区、县文联为本会团体会员;北京市市属各局文联和产业文联在提出申请并经本会主席团批准后,可成为本会团体会员。北京市文联现有团体会员28个。北京市文联对各文艺家协会负有联络、协调、服务和管理的职责;对各区、县文联及各局文联、产业文联负有联络、协调、服务和业务指导的职责。
北京市文联的宗旨是,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团结北京市文艺界,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致力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北京市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努力工作、开展多种多样的业务活动。调动广大文学家、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过50年不懈的努力、北京的文学艺术界硕果累累、群星灿烂。老舍、赵树理、杨沫、管桦、浩然、刘绍棠、王蒙、邓友梅、张洁、刘心武、;麦力、刘恒(文学)、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美术),曹禺、焦菊隐、梅兰芳、马连良、于是之、新凤霞(戏剧),启功(书法)。贾作光(舞路)、卢肃、张权、谭利华(音乐),关学曾、魏喜奎(曲艺)、袁柯复、李英杰(摄影)、杨小亭、金业勤、姚金芬(杂技),钟敬文、“面人郎”(民间文学艺术),林汝为、张和平、郑晓龙(电视)等等一批又一批难以尽数的新老文学家、艺术家,以他们令世人注目的文学艺术创作成果、为北京赢得了荣誉,成为北京人的骄傲。50年来、由于广大文学艺术家们的积极参与,使得北京市文联和各个文学艺术协会的组织充满了活力和凝聚力。
北京市文联主办的报刊有:《北京文学》、《东方少年》、《北京纪事》、《戏剧电影报》。这些报刊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出作品、出人才,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与世界交流的窗口。50年来、北京市文联积极组织和推动所属各协会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组团或个人出访、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家、艺术家、增进了中外文学艺术工作者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中外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北京市文联的经费来自于国家拨款、会员会费、和社会捐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