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嵩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无锡的嵩山,

位于无锡市锡山区厚桥街道嵩山村,与吴县接界。山上曾有一寺,名嵩山寺。

我国以嵩山为山名的有河南登封的嵩山,有浙江义乌的嵩山。有江苏无锡的嵩山。

河南登封的嵩山,最为有名,系五岳中的中岳,该山高大雄伟,上有少林寺。

无锡的嵩山,则是座小山,南朝后始见记载。但是三处的嵩山,都与佛教东来有关。

南朝萧梁时代,天竺高僧达摩与西域沙门嵩头陀先后东来,又有应化大士亦至浙江义乌,寄居傅氏家。达摩从广州到金陵,与梁武帝讲经不合,北入魏,“上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嵩头陀到浙江义乌傅氏家,对应化太士说:“与汝同誓师所,何日当归?”大士建双林寺于义乌的嵩山。嵩头陀则到无锡东陲的一座山上,开山建寺,名此山曰嵩山,名所建寺宇的曰嵩山寺。后嵩头陀云游四方,不知所终。

无锡的嵩山,自嵩头陀开山建寺后,到元代至正年间,邑人杨德彝捐地二顷,扩建殿宇,遂成为当时有名的丛林。明初,姚广孝写了《嵩山寺记》,其各益彰,当时,又有名僧至道卓锡于无锡的嵩山寺。至道与另一僧人普真都能诗,广交游,僧徒归者日益众,上山还愿者亦益增多。

姚广孝原为长洲县(今吴县西南部)人,十四岁为僧,法名道衍。姚广孝为何写嵩山寺记?因为他曾游嵩山寺,结识该寺住持至道,两人十分友善,待朱元璋去世,由其孙朱允蚊继承帝位。姚广孝以僧人面目,充当朱棣心腹谋士,大动干戈,大开杀戒,从北京打到南京,赶走了建文帝,为朱棣夺得了帝位,帝号永乐;永乐帝论功行赏,命其复姓姚,赐名广孝。姚广孝还俗做官后,仍鑫旧谊,助修嵩山寺,并为之记,使嵩山寺大放异彩。

明宣德八年赐今额。清康熙元年,僧超果重修。乾隆六年,嗣法,际旭建钟楼于东隅;四十九年,朗悟重修。嘉庆元年,遭火;七年,瑞日募捐重建。今者遗迹几无存者。于此,可见嵩山寺的沧桑之变,与古迹的流传。

作者:叶劲秋

来源:无锡史志

少孤山,无锡嵩山别称,见元代《无锡县志》。

地理位置:南北走向,东面为石碣山(今石节山),东南为鸿山,西沿今锡东大道,南靠嵩山一路。

又有未注明出处的两处:一是嵩头陀至无锡东乡少孤山建寺,以后改称嵩山。二为史记刺客列传里的专诸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少孤山下,走马塘。地理应位置在山的东面靠南些,山东面原来为河环绕,自东走马塘往北向。

山貌痕迹: 石灰岩为主。山上有两个洞,一个建国后开的在山下,另一个在山间接近山顶峭壁上,旧传为仙人洞,斜进直下,洞里有洞,内洞较大,斜接外洞,现在沙土流入,只剩洞口。山上树主要为松,大多数为近代栽种,山上野生麦莓(覆盆子)极多。嵩山禅寺旧址在嵩山中间。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