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同年建有一个图书室。1919年建成一座独立图书馆大楼。1981年7月,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王震等同志亲自关怀下,原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先生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1000万美元,建设一座现代化图书馆,于1985年10月落成使用,叶剑英同志亲笔题写馆名。1990年,为适应学校的发展,在闵行校区兴建了包玉刚图书馆,于1992年4月启用。1999年9月,原上海农学院正式并入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6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现图书馆由徐汇校区包兆龙图书馆、闵行校区包玉刚图书馆、文科图书馆、医学图书馆和七宝校区图书馆组成,总面积52,500㎡,阅览座位4,000座;至2004年底,馆藏文献271万余册(件),中外文科技类现刊6,000余种, 35万种电子图书, 外文电子期刊近10,000种,中文电子期刊10,000余种,国内外网络版学术资源数据库系统40余种(220余个数据库),其中大型数据库有:Web of knowledge、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EI Village、OCLC Firstsearch、Elsevier、Springer-Link、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中国学术期刊网等。面向全校四万余名师生,为教学科研和科技园区服务;同时对兄弟院校和社会开放服务。

图书馆贯彻执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办馆宗旨,采取多种措施,打破常规,方便读者,每年推出特色主题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国际图联成员馆;加入美国联机编目中心,与国内主要图书馆、信息中心和美、英、新、澳、港澳台地区图书馆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图书馆紧密配合学校发展,在交通、材料、机电、能源、交通、信息、管理及农业等学科领域形成馆藏文献特色。全馆实行文献资料统一协调, 集中采购,聘请各院系骨干教授担任文献选购顾问;采用《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编入藏、上架。

目前,加强网络和数字资源建设,实现校园网上24小时的目录、电子文献、馆际互借、参考咨询、征订文献、新书刊报道等信息的查阅、检索和链接服务。在徐汇、闵行和七宝校区分别建成电子文献阅览室,500余台PC机投入CERNET、INTERNET查询、国内外联机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检索。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Horizon)运行在HP9000/K系列超级小型机上,通过三校区网络中心实行三校区图书馆间的连接。

图书馆长期以来,坚持“图情一体化”的建设原则。1987年,成立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始招生研究生。我们加强教学、培训功能,承担研究、查新、编译和定题服务等工作,为国家科技委和上海市指定的学科文献及科技成果查新机构 。1997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我馆成为“情报学”硕士生学位授予点,面向全国招生;1997年,在包兆龙图书馆建立了“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华东南地区文献信息中心设立于交大;2000年,“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管理中心”设于交大;2001年,上海中心图书馆交大分馆成立,与上海市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同时,加大力度建设具有交大特色的专题(学科)数据库和交大重点学科“导航库”。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正向有特色的研究型图书馆迈进。在2010年,将建成数字化图书馆,使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成为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高水平的信息咨询中心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成为我国数字图书馆重要节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