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S·谢伟思是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他的父亲是浸礼会传教士,1905年携妻来到中国成都创办基督教青年会。谢伟思是家中长子,1909年8月出生于成都,在成都和重庆度过了童年,说得一口流利的中国话。11岁时随父母迁往上海,就读于那里的美国学校。全家返回美国后,谢伟思在国内接受中学和大学教育,毕业于俄亥俄州的奥伯林学院。青年谢伟思立志从事外交,1933年通过国务院的资格考试,1936年被正式任命为外交官,成为活跃在外交舞台上的青年才俊,是美国外交界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谢伟思在中国亲眼目睹了“一·二九运动”和“卢沟桥事变”,亲身体验了中国的风云动荡,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谢伟思被调往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后又于1941年被调往“陪都”重庆。1943年8月,谢伟思到史迪威将军任总司令的驻华美军总部工作。他利用自己兼具外交官和军方双重身份的有利条件,深入中国的乡村和边远地区,作广泛的社会考察,体验中国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状况,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还广泛建立社会关系,与著名爱国人士宋庆龄、冯玉祥和国民党的达官显贵、社会名流都有交往,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也保持着经常联系。1944年7月担任派往延安的美军观察

组的政治顾问。谢伟思在延安生活了三个多月,多次会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还访问了许多抗日革命根据地,会见了林彪、聂荣臻等将领。
1945年6月6日,谢伟思因涉“贾夫案”在国内被捕。陪审团的20名陪审员一致同意对谢伟思免于起诉。但是,法院所作出的结论里还是留下了一条“莫须有”的尾巴:谢伟思在此案中“有失检点和谨慎”。 “贾夫案”结束后,谢伟思先是被派往美军占领下的日本,在麦克阿瑟手下工作,后来又被派往新西兰。但国会右翼势力一直对他对亚洲问题的态度耿耿于怀,根据联邦调查局提供的“材料”,国务院又对他进行了4次调查,但一直没有查出任何不当行为。但到了1951年秋,谢伟思又被召到了“忠诚审查委员会”,“贾夫案”亦旧事重提,审查结果终于推翻了原先的判决,谢伟思的忠诚“值得怀疑”,国务卿艾奇逊马上决定:开除谢伟思。
富有传奇色彩的优秀外交官,就这样被葬送了前程。此后,谢伟思迁居纽约,靠着40岁后学到的手艺,得以养家糊口。1999年2月4日,90岁高龄的谢伟思在家中安然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