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文名称: 孙奇逢

又名: 夏峰先生 字启泰 字锺元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584—1675

相关人物: 李颙 黄宗羲

生平简介孙奇逢,字启泰,又字锺元,容城人。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学,欲以功业自著。年十七,举明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连丁父母忧,庐墓六年,旌表孝行。与定兴鹿善继讲学,一室默对,以圣贤相期。

天启时,逆阉魏忠贤窃朝柄,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以党祸被逮。奇逢、善继故与三人友善。是时善继以主事赞大学士孙承宗军事。奇逢上书承宗,责以大义,请急疏救。承宗欲假入觐面陈,谋未就而光斗等已死厂狱。逆阉诬坐光斗等赃钜万,严追家属。奇逢与善继之父鹿正、新城张果中集士民醵金代输。光斗等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台垣及巡抚交章论荐,不起。孙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其后尚书范景文聘为赞画,俱辞不就。时畿内贼盗纵横,奇逢携家入易州五峰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部署守御,弦歌不辍。顺治二年,祭酒薛所蕴以奇逢学行可比元许衡、吴澄,荐长成均,奇逢以病辞。七年,南徙辉县之苏门。九年,工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遂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者亦授田使耕,所居成聚。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屡徵不起。

奇逢之学,原本象山、阳明,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其治身务自刻厉。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於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捍卒、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著读易大旨五卷。奇逢学易於雄县李崶,至年老,乃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其生平之学,主於实用,故所言皆关法戒。又著理学传心纂要八卷,录周子、二程子、张子、邵子、朱子、陆九渊、薛瑄、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十一人,以为直接道统之传。

康熙十四年,卒,年九十二。河南北学者祀之百泉书院。道光八年,从祀文庙。奇逢弟子甚众,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范阳耿极等从游最早。及门问答,一鼇为多。睢州汤斌、登封耿介皆仕至监司后往受业,斌自有传。

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屡征不起。奇逢之学原本象山、阳明,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其自身勿自客勉。著《汉易大旨》五卷。又著《理学传心纂》八卷。康熙十四年卒,年九十二。河南北学者祀之百泉书院。道光八年从祀文庙。”又,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其学初宗陆(九渊)王(守仁),晚慕朱熹理学,立说调和两派观点。所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四书近旨》、《道一录》、《北学编》等。

哲学思想孙奇逢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孙奇逢将朱熹的“格物致知”与王守仁的“致良知”合二为一。指出朱熹和王守仁的穷理、致知和良知均得自孔子,而这是殊途同归,并无矛盾之处,不应将二者对立起来。其次,提出了“顿从渐来”的顿渐合一说。再次,将“道问学”与“尊德性 ” 合二为一。最后,他提出了“躬行实践”、“经世载物”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肯定了王守仁“知行合一”合理的一面,认为做学问的,不应是空谈家,应注重实践,重视经世致用。

代表诗作: 读许鲁斋集

我读公遗书,知公心最苦。乾坤值元运,民彝已无主。公等二三辈,得君为之辅。伦理未全绝,此功非小补。不陈伐宋谋,天日昭肺腑。题墓有遗言,公意有所取。众以此诮公,未免儒而腐。道行与道尊,两义各千古。

书感

我来千余里,思见英雄人。胸中罗今古,万物待其新。人也而天游,钓渭与耕莘。不然隐君子,山水乐相邻。丘壑适吾意,皎洁不染尘。二者俱悠邈,斯道竟沈沦。乃知古人出,尧舜其君民。退处林泉下,坐使风俗淳。仁可覆天下,亦可善此一身。此字不分明,痛痒总不亲。庸众是非泯,英雄好恶真。此是经纶手,千古无等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