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三角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

邵武三角戏

文化遗产名称:邵武三角戏

所属地区: 福建 ·南平·邵武市

遗产编号:Ⅳ-18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福建省南平市

遗产级别: 省

戏剧概述邵武三角戏流行于闽北邵武、光泽、建宁、泰宁等县市。因其初始仅由生、旦、丑三个角色并用邵武方言演唱而得名,在邵武民间又称“三脚班”。据考,闽北三角戏与江西、浙江农村流行的采茶戏、睦剧等民间小戏有渊源关系。邵武三角戏因独具地方特色而深受群众欢迎,业余剧团遍布农村。60年代后期曾一度衰败, 80年代以来,重新活跃,并改进提高,扩展为生、旦、净、末、丑而行当齐全。近年,邵武民俗馆组织农村业余团队进城演出。闽北三角戏传统剧目不多,内容多反映农村生活和家庭故事,剧中人物多为乡间夫妻、兄妹,本戏有《白扇记》、《大采桑》、《凤凰山》等,小戏有一百多折,主要剧目有《看花》、《雇长工》、《双劝夫》、《卖花线》、《菜刀记》、《怀胜记》、《补缸》、《放牛》、《磨豆腐》、《送郎衣》、《纺棉纱》、《下南京》、《鸣凤进店》、《补背搭》等。[1]

艺术特色流传在邵武民间的邵武三角戏,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从三角戏的道白、音乐、剧目上考察,它与赣剧、江西采茶戏、邵武民歌有着殊途同归的宗源,都是以传统小戏为主,曲调优美流畅,民歌色彩浓郁。

三角戏的主要特征是剧中只有“生、旦、丑”三人,内容多为家庭纠葛、男女爱情、悲欢离合的故事,既没有大场景和战争题材,也没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它接近贫苦民众的民间生活,故又称家庭戏。剧本都是取材于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风趣,有时还穿插一些邵武方言,而且大多是喜剧,有的是闹剧,使人看之后宽松舒畅,民间流传有“没有皇帝没有官,越看越心宽”的赞誉。据考证,全部传统三角戏剧本的人物中没有一个县级官员。 三角戏剧种直到解放时还保持着原始的形式。早期三四个人便可演出,叫“三角班”,多属二三个人物的小戏,没有乐队伴奏,演员从头到尾清唱,戏装道具也简单,各人背上一个包裹就可以到最偏僻的山区演出,以后发展为“七子班”。演员三人(或四人),乐队三人,乐器仅有大锣、冬鼓等六种,没有管弦乐器,实际上是清唱加打击乐。 直到1953年,邵武、光泽两个县的老艺人组成邵光剧团,经过各位艺人、老师的不断完善,才加入了笛子、胡琴、二胡等。1956年,邵武专门成立了“三角剧团”,配备了专门的编剧、导演、作曲等,作曲、唱腔等都逐渐走向正规化,特别是1964年,省文艺调研后,还增加了现代剧的演出。“文革”时,剧团解散,老艺人们就把这“三角戏”在民间传承。现在活跃在闽西北各县市及江西黎川等地的是一支由20多人自愿组成的民间职业剧团,唱的多是原汁原味的三角戏。[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