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尔萨斯
Alsace
法国规画区。范围包括法国东北部的上、下莱茵省,与历史上的亚尔萨斯区大致相当。首府为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面积8,280平方公里(3,197平方哩)。西与摩泽尔(Moselle)省、默尔特-摩泽尔(Meurthe-et-Moselle)省和佛日(Vosges)省交界。西南面为贝尔福(Belfort)地区。南与瑞士接壤,东和东北与德国交界。
西元前1世纪时被凯撒的罗马军团征服,至西元5世纪阿勒曼尼人(Alemanni)入侵时期,已经完全罗马化。但是496年阿勒曼尼人被克洛维(Clovis)领导的法兰克人征服,亚尔萨斯成为法兰克公爵领地。梅罗文加王朝时期,该地区皈依基督教,并成为殖民地。9世纪中叶亚尔萨斯并入洛萨林(Lotharingia),并根据《梅森条约》(Treaty of Mersen,870)与加洛林王朝的德意志地区合并。17世纪前一直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土地被分成许多块世俗和宗教贵族领地及城市。这种状态一直持续至法国大革命。中世纪亚尔萨斯的另一个特点是斯特拉斯堡、科尔马(Colmar)和阿格诺(Haguenau)等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些城市在皇帝的支持下逐渐从其封建领主的统治下解脱出来。
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在亚尔萨斯取得重要收获。改革家布塞尔(Martin Bucer)在斯特拉斯堡非常有声望,该城成为亚尔萨斯新教中心。但斯特拉斯堡的新教影响受到哈布斯堡天主教徒的坚决反抗,他们企图消灭上亚尔萨斯的异端邪说。
16世纪末叶宗教战争时期,亚尔萨斯开始受法国影响。三十年战争时期这种影响日益增强。由於亚尔萨斯的各城市夹在对立的天主教和新教之间而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威胁,所以它们向法国寻求帮助。根据《西伐利亚和约》(1648),法国成为这一地区的非正式保护国。路易十四世执政时期,法国於1681年占据斯特拉斯堡后完全统治此地。
18世纪在法王室统治下,亚尔萨斯享有很大的自治权。亚尔萨斯人利用不受法国关税制度限制的权利发展起欣欣向荣的过境贸易。法国大革命(1789)中亚尔萨斯在行政上并入法国,从行政上分成上、下莱茵两个省,而不再是一个单独省分。亚尔萨斯人仍然讲一种称为亚尔萨斯语的德语方言,但法语在上流社会中流行。
1815∼1870年亚尔萨斯积极参与法国的国家活动,实行普选(1848)和修筑铁路使法国及其东部边界省分的联系更加密切。但普法战争(1870∼1871)后,这种联系遭到破坏。亚尔萨斯从法国分离出来并入德意志帝国。此后亚尔萨斯的历史,参阅亚尔萨斯-洛林(Alsace-Lorraine)条。
亚尔萨斯西部为佛日高原,地势向东逐步降低至亚尔萨斯平原。上莱茵省南部的森德戈(Sundgau)地区属侏罗(Jura)山脉。年降雨量较小,为500∼700公釐(20∼28吋)。
亚尔萨斯人口稠密,农业和轻(纺)工业发达。约1/3人口集中在斯特拉斯堡、科尔马和米卢斯(Mulhouse)三个大城市。佛日高原以外的乡村人口稠密,因此造成农场规模小和其他土地零散。
这些小农场的葡萄栽培很兴旺。出产世界驰名的雷司令(Riesling)和特拉明加香(Gewurztraminer)白葡萄酒供出口。出产葡萄酒的地区集中在佛日周围的山区,科尔马是这一地区的中心。广泛种植的工业原料作物有甜菜、葎草(作酒花用)和烟草等。
工业集中在上莱茵省。亚尔萨斯大运河引入莱茵河水用作发电和运输,促进了亚尔萨斯平原工业的发展。生产纺织品、电器和化工产品。上莱茵省费斯内姆(Fessenheim)建有核电厂。人口约1,635,093(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