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岗茶场,位于景洪县的大渡岗乡,场区分布在大渡岗乡和景讷乡。北邻普文镇,东与勐旺乡接壤,南连副养镇,西为景讷乡,总面积25730亩,已开垦24406亩。场部位于大渡岗乡人民政府驻地的昆洛公路615公里处,北上思茅和南下景洪皆80公里。
1958年2月,省农垦局派孙福祖、郝登汉、黄国卿等14人至大渡岗创建畜牧场,至 1961年有7个队,职工718人。1962年1月新建关坪农场。1964年1月,两个农场并人勐养总场。1970年1月组建兵团,大渡岗牧场组建为一师三团五营。营部迁往勐养太阳河新址,原址留56人作为兵团副业队。1974年恢复农垦建制,大渡岗易名为农牧场。1981年建国营大渡岗茶场,成为省茶叶出口基地。至1993年,茶场机关设党办、场办、生产、劳资、计财、经营、机务、基建、审计、计划生育、保卫、法庭、武装、纪委、工会等21个科室部门。下辖17个茶胶生产队,另有2个分场级单位和11个生产队级单位。总人口8041人,职工总数4508人,其中女职工2039人,少数民族职工1434人,共有14个民族。
气候属南亚热带山地类型,平均日照6~8小时,平均气温17℃~18℃,年降雨量为 1400~1800毫米。海拔1390米,为高山草地红壤土。
茶场以种茶为主,橡胶为辅。1966年开始试种茶叶13亩成功。1981年茶场正式建立时,茶叶面积发展到4325亩。至1993年建成优质茶园1.63万亩。干茶产量由 1980年的0.67吨发展到 1993年的2130.47吨,平均亩产3.07担。关坪农场于 1972年开始植胶,1981年建茶场时,仅有1290亩,至1993年植胶面积达6657亩,17.19万株,干胶总产量251·76吨,平均亩产73卫公斤,株产3·46公斤。
80年代初,只有三个简陋的制茶车间,揉碾烘干均用手工土法。1984年建成年产200吨的关坪制茶车间,1985年建成年产250吨的大荒坝车间及年产500吨的主厂。1989年为省内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的CTC红碎茶全套自动化生产线。1993年加工能力达2000吨,形成了初、精、红、绿、红碎茶加工的配套机械化生产线,拥有揉茶机。烘干机近百台,厂房总面积达回.4万平方米,年产值达1332万余元。
茶场有9个产品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和省级名茶,并被1989年第十一届亚运会指定为专用产品,1992年为中国第三届艺术节专用茶。绿茶与红茶,曾于1990年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1989年茶场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一级先进企业”称号,1990年被国家授予国家“二级先进企业”称号。1987年起连续五年被评为省“出口创汇先进单位”,1988年起连续五年获省“质量先进单位”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及欧美国家。
制胶业起步于80年代初,产品为烟胶片,有胶厂1座,日加工能力3吨。1993年产胶251.8吨。
茶场位于昆洛线上,交通邮电十分方便。场部至茶厂有自建沥青公路,至各队皆有便道连通,全场共有公路15公里,桥梁2座。邮电事项皆由当地邮电局受理。
建场时,设有零售商店1所,职工2人。1984年成立商业服务公司,职工33人,门市部4个。至1993年商业网点发展到52个,从业人员达70人,拥有固定资产157.7万元。此外,尚有个体商户10户,在各居民点经营。茶场还在昆明及曲靖两市设有茶叶经销部。职工人均年工资,1981年为680.9元,1993年增加到1964元。职工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
1960年开办小学,1975年办初中班,1983年办高中班。1988年场办中学改为职业技术学校。至1993年有小学3所,中学1所,职中1所,在校生1816人,教师75人,其中小学48人,中学16人。全场有科技人员84人,其中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75人,有8项成果获科技成果奖。场部有电影放映组;电影机二部,每周分片轮流为基层放映电影或录像1场。有图书室4个,文化室26个。建场以来,举办过两届职工体育运动会和两次文艺汇演。有广播站1个,队队有广播,每天广播时间120分钟。全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8座,电视覆盖全场。1981年只有关坪卫生所和大渡岗片卫生室,1983年建场部卫生所。至1993年全场有卫生所3所,病床30张,卫生室门个,医疗人员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