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若周(1888一1957),原名昌廷,又名凤基,广东东莞虎门南栅村人。年轻时经同乡王庄持介绍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三期,毕业后考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后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辛亥革命时,曾任光复军团长,随陈其美、蒋介石等在上海发动起义。历任中华革命军东路讨逆军第二路司令,粤军第四支队副官长、参谋长、总统府边防督办署谘议。1922年任粤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1925年2月,参加东征之役,后任第十六师副师长。1926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六师中将师长,随蒋介石进行北伐。后在南京兼两淮盐务缉私局局长。
陈济棠主粤时,1930年王若周回广东任陈的第一集团军中将高级参谋,奉命视察汕头、北江一带防御工事。1936年余汉谋接任广东绥靖主任时,仍委王若周为中将高级参谋,直到抗战前夕。在任期间,他曾回虎门与蒋光鼐等创办虎门医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任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四区(东增宝三县)统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常务工作,后任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中将司令。1943年任惠州游击指挥所副主任,第七战区司令部高参室中将高参。1945年4月23日,任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广东省参政员。抗战胜利后,与同乡重组“莲溪局委员会”,任主任委员,接管祖尝公产。他曾利用公产为当地办学校,赈济灾民。后任国民政府参议员、国大代表。1949年建国前夕移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