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处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作者:西格弗里德·伦茨

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82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208077287

装帧:平装

开本:32

定价:22.00元

内容简介二十四岁的亨利·内夫,不愿过一种被家族规定好的人生,宁可在失物招领处做个“没有不停奔波和纷扰喧闹”的小职员。再没有其他任何地方,会见到这么多的懊悔、忧心和自责。在这个什么都可能被遗忘的时代,只有失物招领处坚持为人们找回生命的温暖。游戏人间的富家公子,在人生驿站的停泊处,为别人寻找失物,也因而找到了自己。

“失去”和“拥有”始终在人生的驿站进出,有人失而复得,有人懊悔终生。《失物招领处》就在生命的摆荡之间铺陈开来。

作者简介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1926-),德国当代最杰出作家之一,与君特·格拉斯(Gunter Grass)、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齐名。他的成名作《德语课》(Deutschstunde,1968)名列世界50大小说,是德国中学生的指定读物、每本德国文学史认定必读的经典。近期著作有《少年与沉默之海》(Ames Nachlass,1999)与《失物招领处》(2003)等。

媒体推荐格拉斯和伦茨,他们对我的吸引力比德国家对我的吸引力还要巨大,如果能见到他们,我想这会成为我的隆重的节日。

——莫言

伦茨的小说描述了繁忙的社会中遗失者的哀伤,也描述了快乐的“寻回的神秘”失物招领处正是我们这个社会里充满喜悦的岛屿。

——德国《柏林日报》

编辑推荐《德语课》作者最新小说

我已习惯了不为丢失的东西难过太久,毕竟大多数的东西都是可以替代的,不是吗?

·德意志民族的“心灵守护者”

·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并称为“当代德语文学三大家”

·曾获“不来梅文学奖”、“歌德文学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

文摘第一章

亨利·内夫总算找到了失物招领处。他心情愉快地踏入空荡的前厅,那里头摆设简单,只有一张黑色斜面写字台。他放下插着一根曲棍球杆的帆布袋,朝站在宽窗前面、看来又按了一次铃的老头儿点了个头。窗户里边,不知哪里的房间深处,传来一阵奇怪的叮当声,听起来像铃锤突然卡住,松开后又急乱敲打一通。过了一会儿,从似乎很远地方传来一阵脚步声,越来越近。

穿着深色外套、白衬衫,系着黑领带的老头儿,松了口气看着亨利,嘴唇蠕动着,就像在排练即将要说的话。他拍拍口袋,没找到要找的东西。当一个黑影出现在毛玻璃后面时,老头儿拨了拨头发,整了一下领带。

窗子拉起,这是亨利第一次看到阿尔贝特·布斯曼,还有他那张臭臭的脸。他穿着一件过宽、沾有污渍的蓝色工作服,在做某些动作时,衣服好似在身体周遭扇着。亨利看见他投来“有何贵干?!”的眼神,便让老头儿先办理,“他,这位先生,比我先来。”如此示意后,亨利靠着写字台,轻松好奇地看着他们交涉,想来这也是他自己不久之后得照做的事——他那样子就像在上叙职前的实况教学。

老头儿说他在售票处那边掉了钱包,是个旧旧的、有裂纹的咖啡色皮夹。布斯曼冷淡地点点头,似乎不觉得掉的是什么特别的东西,也没多问,只是一直看着老头儿的手,然后一言不发转身走向一个金属柜子,用两把钥匙打开那保险柜。虽然布斯曼背朝外头,但亨利还是看得出他在做什么。他拿出~样东西,摸了摸,又放回去,最后选了一件物品,顺手放进工作服的大口袋里,走向老头儿。他没表示是否找到东西,只是问皮夹上有哪种姓名首字母的图案。

“姓名首字母图案?什么姓名首字母图案?!”老头儿讶异地反问。

对于这样的回答,布斯曼觉得满意,接着又问老头儿记不记得里头有多少钱?

“是,不……哦,我的意思是记得,”老头说,“买车票前还有八百马克,是到法兰克福的车票,我想去参加我姐姐的葬礼。”接着他又想起那张车票是两百三十马克,含快车费在内。于是布斯曼确认说:“那么,您的皮夹里头应该还有五百七十马克。”然后面无表隋把皮夹递给老头儿,说:“您数数,我们还要收您三十马克的手续费。”

接着,像是在念失物招领处的售后服务似的,他补充说道:“拾金奖赏不用给,因为是车站警察送来的失物。”

老头儿赶紧数出该付的款项,简单道了谢便想离开。但布斯曼递给他两张表格,要他在写字台那边把每一栏都填上。

亨利微笑地向老头儿说声恭喜,从他旁边走过,朝布斯曼赞许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