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真山寺,位于普定县城南14公里的马官镇玉屯村的玉真山巅,海拔高度1300米,从山脚至山顶寺门,原有石阶500余级,一边有石栏杆,弯环曲折,盘旋至顶,石级150处的峭壁上,镌有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手执拐杖,身背葫芦,脚踩龟背,栩栩如生,两旁石刻对联曰“杖悬日月长生佛,葫宁乾坤自在仙”,横批为“身飞世外”。沿石级30步,便是第一山门,由方块巨石垒砌而成,门顶有草书“群峦拱玉”四字,两边有安南儒学陈云纯题书的楹联,联曰:
玉蕴峰血彩千家烟火团圆,
真存寺若虚四面云山拱向。
跨进第一山门,左侧的岩壁上,有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该寺第六代主持僧怀咏的题字“峻岭”,气势磅礴,刚劲有力。爬行百余步,一笑容可掬、坦腹露胸在欢迎来客的石雕罗汉,亲切逗人,人称笑石罗汉,实际是弥勒佛的坐像。沿石级再上,便到了山顶寺门,门顶上有嘉庆七年(1802年)主持僧监当尢正题书的“眼界孤高”四字,两侧有草书石联:
此处有崇山峻岭,
何时无明月清风。
玉真山寺,古刹清幽,丛林掩映,院墙外还留有用瓷片镶成的玉真山寺残痕。全寺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全系石木结构,分上中下三殿,下殿为斗母殿,中殿为观音殿,上殿为玉皇殿,三殿前后排列,两边厢房连结,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四合院,前两殿为石歇硬山顶,唯有玉皇殿为歇山顶三层檐,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高大轩敞,飞檐微翘,屋顶饰有飞禽走兽,四壁布满壁画,枋檐门窗格扇浮雕木刻,工艺精细。
一至二殿的院坝中,立有4米高方形石柱一根,柱顶雕有“刘海戏蟾”,石柱正面刻有“玉烛照天”四字,背面是“无量功德佛位”,修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殿檐下立有“永远遵守”石碑一块,连碑座通高180厘米,宽80厘米,楷书阴刻,字迹清晰可辨,是民国3年(1914年)普定建县时,第一任县长张仲安,划界过此,夜宿玉真山寺,为保护庙内财产所立。
中殿门前有两根圆木大柱,柱基是一对石狮子,狮胸挺突,显得雄健有力,门顶有镇宁清代秀才黄桂鉴的题字“定华发果”,黑底金字,大方典雅。
各殿佛像身型魁伟高大,比例匀称,神态端庄、慈祥,体现了古代人民雕塑的智慧。门窗格扇上,雕刻着十分精美的图案,有花卉、鸟兽,还有各种人物故事。如水漫金山、唐僧取经、活捉子督、高宠挑车、虎骑龙背、结草报、鱼藏剑等,工艺精湛,出自于当时名匠之手。
据该寺十五代主持僧本元和尚介绍,玉真山始建于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今已十五代。第一代开山和尚,法号观凡,祖籍湖南,曾在云南做官,后看破红尘弃官皈依佛门,出家云南白云庵。不几年,由云南返湘,途经玉真山,见其山势挺拔,风景秀丽,不舍离去,决心安身玉真山,静心修行。当年之玉真山,峭壁悬崖,荆棘从生,无路可上,观凡法师率众,开发此山,工程十分艰苦,有人形容为“垦土剥皮,攀藤直上”。
第二代和尚法号竺怀,四川沪州人,这一代为玉真山寺的极盛时期,寺内和尚曾发展到80多人,云南不少府县,每年派人送来银子50两,菜油50斤等,远近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第三代是广石,四代肇松,五代大慧,六代怀脉,七代本端,八代学仁,九代天然,十代镇东,十一代定泰,十二代慧钦,十三代蓉先,十四代本高,十五代本元,现在应为十六代,主持者是一个妇女,名三和尚,文盲。
玉真山自明代以来,古刹创修,为一隅之名胜,安顺府志早有记载。曾几度遭到破坏,第一次是清咸同年间,寺庙被焚,后经镇东禅师经营修复;第二次宣统年间,寺内和尚佛口蛇心,将庙中财产卷席而去;第三是“文革”中“破四旧”,佛像全毁,洗劫一空。虽经本元努力,亦难恢复原貌。目前玉皇殿屋架尚存,石雕石刻完好元损。
普定县人民政府于1981年7月,公布玉真山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