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1年—1017年)最重要之古韵书《广韵》的主要修撰人。
陈彭年,字永年,江西南城县人。生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卒于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终年57岁。彭年自幼好学,手不释卷,十三岁著《皇纲论》万余言,深为名辈所赏。南唐主李煜闻之,召彭年入宫。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中进士,同年调江陵府司理参军,后官至兵部侍郎,参知政事。
彭年博闻强识,才华出众,深为宋真宗所重。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与丘雍等奉诏修订《切韵》,修订后改名《大宋重修广韵》, 收字二万六千余,为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依据;研究上古或近代语音,也要以此作为比较资料,是汉语音韵学中重要的韵书。参加编纂《册府元龟》。所撰《江南别录》,为记南唐义祖、烈祖、玄宗、后主四代历史的原始资料。史载彭年官至贵显而居室陋敝,所得俸赐,惟市书籍。
《切韵》,隋音韵学家陆法言等人所撰,是唐宋韵书的始祖,原书久失。近几年来,音韵学者发现几本唐写本韵书,从而考定《切韵》分一百九十三韵。此书字数较少,注亦较略,部目次序都不及《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在修订此书时,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比《切韵》更为整齐。此书收字二万六千余。平声字多,分上下二卷,上平二十八韵,下平二十九韵;上、去、入声各一卷。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共二百零六韵。为现代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根据;研究上古或近语音的学者,也以此作比较性资料,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一部重要韵书。
(1900—1976)中国现代造纸专家。1900年3月1日生于浙江绍兴县,1976年11月18日卒于北京市。1919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法国两个纸厂做工,两年后入法国葛朗拿布大学造纸科学习,1924年11月毕业后回国。1930年任上海江南造纸厂厂长。1938年任重庆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专门委员。1941年任成都建国造纸厂厂长兼总工程师。1944年任重庆国民党政府战时生产局简任技正。此后又任上海江南造纸厂厂长及大中华造纸厂总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轻工业部造纸局总工程师,并任轻工业部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造纸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他还曾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0年代,陈彭年在江苏镇江世业洲创建芦苇纸浆厂,首创用芦苇制商品纸浆。30年代筹建成都建国造纸厂(今成都第四纸厂),并协助铜梁纸厂生产。1943年协助湖南邵阳纸厂建厂。陈彭年首先用机械设备生产中国传统的手工纸。他根据手工抄造工艺特点和手工纸质量特征,制定了相应的生产工艺,成功地批量生产出毛边纸、连史海月纸等多种仿手工纸。40年代后期,他在江南造纸厂研究成功用国产原料和设备制造钞票印刷纸,并领导技术人员设计制造了长网造纸机。1949年以后,他负责主持试制和生产了中国第一批带有水印的钞票纸,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1966~1970年中国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陈彭年试制成功薄型纸,满足了宣传、介绍新中国情况的《人民画报》、《中国建设》等刊物的需要。陈彭年还注重向青年技术人员传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他曾举办过多次专业讲座,并担任过上海沪江大学造纸专业和轻工业部造纸专业学校教师,培养了大批造纸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