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6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4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内容简介散布在顿河沿岸的鞑靼部落里,有一位名叫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年轻人,爱上了邻居阿斯塔霍夫的妻子阿克西妮娅,他俩的狂恋很快地传遍整个部落。其父为了遏止这种行为,便替他娶了一位富农之女娜塔莉亚为妻,而贤淑的娜塔莉亚,也受到全家人的喜爱。但是,葛利高里已完全沉迷于阿克西妮娅的热情,他无法满足于娜塔莉亚,而重回到畸恋中。其父在盛怒中与儿子起了冲突,葛利高里便不顾一切偕阿克西妮娅私奔。他暂时在李斯特尼斯基将军的府里工作。娜塔莉亚在失望之余企图自杀,但未成功。不久,葛利高里即被征召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他在前线出生入死时,在后方的阿克西妮娅却在少主人的诱惑下,开始与他陷入缠绵的热恋之中。受伤返乡、得知此事的葛利高里,在愤怒之余便回到顿河岸的父亲家里。当他获得十字勋章, 又重回战场时, 娜塔莉亚已生下一对孪生姊妹。后来,俄国发生大革命,哥萨克们都离开部队,回到自己的家乡,只有葛利高里却加入红军,担任连长, 与白军作战, 但又再度受伤返回乡下。内战风暴逐渐逼近顿河沿岸,哥萨克认为红军和革命动摇了自己的利益,于是在白匪的蛊惑下反叛,葛利高里加入叛军。自此起,顿河即陷入持续展开的血腥战斗中,葛利高里的命运也象被顿河的强风吹拂般,无法安定下来。战后,在倾废的村庄中,他与阿克西妮娅重逢,两人也再度绸缪在一起。不久,他以叛军师长的身分,率军与红军对抗。此时已怀身孕的娜塔莉亚得知丈夫的心又回到阿克西妮娅身上时,企图堕胎,却失败而死亡。后来,红军的势力如排山倒海般很快地控制了整条顿河,身为叛军的葛利高里只好带着阿克西妮娅,混在逃难的人群里逃亡,但逃至海边的时候,他决定为自己以前的所做所为还债(他内心同情红军和革命,但在战斗中杀死了不少红军战士)最后,当葛利高里由红军退伍,回到在逃难途中因患伤寒而返回鞑靼村的阿克西妮娅身边时,却因他以前曾有反革命行为,而传出要逮捕他的风声,至此,他不得不逃亡加入匪徒组织,再度与红军对抗。可是此时的匪徒们已军纪散漫,在无可忍受之余,他决定带阿克西妮娅离开,寻找属于两人的新天地。他俩想趁着暗夜,骑马逃走,不料被红军发现,阿克西妮娅被子弹击中,失去生命。此时的葛利高里也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他辗转流落各地,最后,终于身心疲惫地回到顿河岸的家。父母、兄嫂、妻女,均已去世,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年幼的儿子——米夏洛而已。
创作过程《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开始构思于一九二六年,经过十四年时间完成,四卷本公别于一九二八、一九二九、一九三三、一九四○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第一卷在一九二八年面世后,很快便完成第二及第三卷,但随即就被不少苏联文艺评论家批判,作者甚至被指为是“异见分子”、“布尔乔亚的同路人”,宣扬“富农思想”。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一九一二至一九二二年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一九四一年获得斯大林奖金。这部长篇巨制以俄国顿河地区哥萨克多采多姿的生活为背景,极富乡士色彩。
简评我们的光荣的土地不用犁铧耕耘……
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耕耘,
光荣的土地上播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
静静的顿河上装饰着守寡的青年妇人,
到处是孤儿,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
父母的眼泪随着你的波浪翻滚。
……
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对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作者寄了深深的同情。葛利高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痛恨战争但又不得不参加战争,他象天上的浮云一样,飘来飘去,参加过红军杀过白军,又参加过白军杀过红军,在无序的历史过程当中,战争让麦列霍夫家族家破人亡,他的思想也在反复无常的混乱中走向崩溃,最后不得不回到苏维埃政权之下,等待着政府的审判。在苏维埃政权从腐朽的沙皇俄国诞生的过程中,强大的帝国主义和新生的还显得弱小的布尔什维克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在封闭的顿河边成长起来的哥萨克民族幼稚地认为,他们不要苏维埃,也不要沙皇,他们幻想走根本行不通的第三条道路,白军就利用他们的这个弱点,欺骗一些哥萨克走上了反苏维埃的道路。葛利高里不幸的命运,真实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哥萨克民族的这种思想和意识。
在书中,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亚一波三折、荡气回肠的爱情是全书最精彩的篇章,这种“第三者”的爱情,如果给我们的一些作家来写,他就会得心应手地烧出一道自然主义的性爱大餐。这在我们这几年来发表的“巨著”中都可以看到。但是肖洛霍夫写得多么干净!爱情是奔流不息的顿河,爱情是熊熊燃烧的晚霞,读者在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情中感受到的
不是本能亢奋,而是人性的纯洁、爱情的优美以及心灵在爱情破灭中的绝望。
在《静静的顿河》中,肖洛霍夫还隐伏着一个人道主义的主题,一方面葛利高里在痛苦地抗拒战争对他的人性的磨蚀和扭曲,另一方面,他在混乱的战争中一直在思考和寻找着战争的意义,在人格力量方面优于周围的人。肖洛霍夫对战争中戕害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残酷行为大加挞伐,不管其祸首是白军还是红军。描写得最细致的是彭楚克在顿河革命军事委员会革命法庭当执法队队长期间,每天半夜到城外去处决犯人。由于在工作中执行了极左的政策,革命军事法庭往往草菅人命,被处决的人当中有很多是无辜的哥萨克劳动者,枪毙一些手上长满老茧的劳动者,这使彭楚克非常痛苦,干了一段时间后,他形容枯槁,神情恍惚,甚至丧失了性功能。有一次他歇斯底里地对女友安娜说:“所有的人都想走进灿烂的花园去,但是要知道,在种花和种树以前,先要清除垃圾!先要上肥料,先要把手弄脏!要清除垃圾,可是谁都讨厌这种工作!”后来彭楚克离开了执法队,他的精神和肉体才恢复了正常。
在书中,肖洛霍夫大胆地描写了哥萨克在月申斯克的暴动,暴动是因为红军没有很好地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和民族政策,打击面过大,迫使以中农为主的哥萨克投向白军匪帮。肖洛霍夫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尊重和维护历史真实的人文精神,在当时苏联肃反扩大化的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也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在时间的流逝中依然光彩夺目,十分耐读,具备了史诗的品质。在我读过的一些书中,有些作家模仿过《静静的顿河》,但他们不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天才的写作能力,他们的作品虽然被评论家廉价地称为巨著和史诗,遗憾的是无法和《静静的顿河》比,差得太远!经典就是这样,你可以模仿,但思想无法模仿。
《静静的顿河》是不朽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