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沟组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马家沟组原称“马家沟石灰岩”,属中奥陶世早期,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河北开平盆地马家沟,故名。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在河北,广泛分布于尚义——平泉以南的山区。本组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组:①北庵庄组(山东省新泰市的北庵庄):豹皮灰岩和薄层灰岩,含多泡角石、鄂尔多斯角石、五顶角石,厚约150米;②马家沟组(经过厘定后的),块状灰岩,自上而下含四个化石带:东方古等称三叶虫带;假隔壁灰角石带;盘珠角石—烟台脊旋螺带;少环豆房沟角石带。厚约150米。③阁庄白云岩(山东省新泰市的阁庄),无化石,厚65米;④八陡组(山东省淄博市八陡附近山坡),棕灰色厚层灰岩夹豹皮灰岩,含鹦鹉螺棱角石属、鞘角石属、八陡角石属等。厚90米,与下伏亮甲山组呈整合接触。在河北,本组从中厚至厚层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常以角砾状灰岩、薄层钙泥质白云岩、钙质页岩与下伏亮甲山组分界(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厚100—350米,富含化石,其中以头足类最盛,此外,牙形石也很丰富,其中以Tangshanoduslangshanensis最为特征,可建立化石带。根据三叶虫及头足类发育特征,本组在河北自下而上建立三个化石带:Eoisotelus带;Polydesmoa-wutinoceras带;ordosoceras-Pseudoskimoceras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