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创立河南财经学院建立于1983年,临黄河,居中原,融传统精华,合时代气息,终成人才摇篮,铸就当代名校。
学院概况【师资力量雄厚】人才荟萃,精英归至,在岗教职工1250人,其中专任教师777人,教授104人,副教授29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人数已达17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人432人。拥有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河南省优秀专家和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于光远、刘国光、卫兴华、厉以宁、李京文、梁慧星、周正等百余名知名专家,被聘为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专业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学科渗透,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文、法、工、艺协调发展。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2个硕士学位点,39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6大学科门类,其中,财经类学科专业门类齐全,优势突出,基本构建了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省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5个省级重点建设二级学科,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6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设有经济学院、财政税务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金融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法学院、文化传播系、物流与电子商务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系、艺术系、国际教育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统计学系、旅游与会展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体育教研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全球化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成人教育学院、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共28个教学及教辅单位,以及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和成功学院(独立学院)。
【教学质量上乘】以人为本,素质为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1998年顺利通过国家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次。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连续6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数十项教学成果分获国家和省级奖励,被教育部等部门授予体育教学先进单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0万余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科研成果丰富】科研强校,打造精品,科研水平日益提高。学校以“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中长期发展目标,实施“学术兴校”战略。2000年至今,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5项,省部级244项,市厅级75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16项,市厅级奖励397项,出版专著500多部,发表论文4000多篇。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及其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跨国公司与中国区域发展、欠发达农区发展的系列论文和杨承训编著的《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等大批成果,受到各界重视。主办的“河南经济论坛”,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活跃学术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报《经济经纬》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对外交流频繁】加强交流,扩大影响,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办学活动。学院已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的大学及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展了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文化教育交流等活动,共同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德国恩波大学等签订了友好交流协议;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联合培养硕士;与爱尔兰国立考克大学和卡罗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工商管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和信息管理等专业学生;与美国、巴西、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开展本科生互换项目。此外,广泛参与国外学术交流,选派骨干教师赴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培训考察,参加学术会议;同时,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担任兼职教授。
【基础设施齐全】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全方位改善工作生活服务系统。图书馆藏书丰富,图书文献总量142万余册;建有光盘阅览室、外语调频发射台、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高标准的塑胶田径运动场。学生公寓错落有致,校园内湖光倩影,绿树成荫,被评为郑州市花园式单位。位于郑东新区的新校区正在建设中。
【文明创建显著】理论武装人,文明塑造人,率先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体生活丰富多彩。学院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普通高校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发展体现领导关怀,繁荣凝聚师生汗水。
【创新能力强】学校教师承担的各级各类课题都积极吸收学生参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如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学生撰写的《郑州市区封闭快速道路系统可行性研究》,获得河南省第五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引起了政府部门热议,并被其他省会城市借鉴。樊明教授和23名在校本科生共同完成的专著《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已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大会提案的重要依据,《中国青年报》等报纸专题报道了这一成果。日前,樊明教授带领4名本科生作为特邀嘉宾应邀参加了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专题节目——“男女该不该同龄退休”和中央电视台“大家与法”专题栏目。旅游系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参与了南阳市区、平顶山市区等地的旅游规划制定,促进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统计学系同学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组成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小组,完成了调查报告《河南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研究》,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西北人口》2007年第六期发表,《中国人口报》曾头版头条报道此次实践活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河南财经学院正以昂扬的姿态,坚持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院校徽总体造型为圆形,中间是绿色背景下的古铲币、波浪和“1983”字样, 周围环以中英文校名。其中中文采用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的题字。

古铲币代表“财经”,又像“人”字造型,体现出该院以财经为主的学科特色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波浪象征黄河,它和绿色背景寓意该院坐落在黄河之滨、绿城之内,置身于黄河文化的氛围之中;波浪又象征潮流,寓意该院是在改革的大潮中诞生,并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发展壮大。
“1983”系建校时间,它的造型犹如翻开的书本,既象征知识的宝库,又寓意我省的高等财经教育以1983年成立财院为标志,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1983”又如张开的双翼,既体现该院全体师生“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又寓意该院的发展将为河南经济的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色彩采用红、绿、金三色。红色象征热烈与激情,绿色象征青春与希望,金色象征成就与辉煌。形式上采用金字塔构成,既端庄平稳而又清秀峻拔,创作手法上运用曲与直、横与竖、明与暗、动与静的巧妙组合,在对比中求得和谐,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图案简洁精炼,整体感强,寓意深刻。
学院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团结,就是为了办好我们学校,全校师生员工,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团结,就是目标一致,顾全大局,互相支援,互相帮助,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就是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尊师爱生,尊者敬贤,树立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就是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守秩序;团结,就要民主办学,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勤奋,就是在工作和学习中踏踏实实,不辞劳苦,奋发向上,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生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教师要兢兢业业,严肃认真,对业务要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对学生全面负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干部、职工,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努力工作;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改进作风、提高效率,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求实,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及工作方法;
求实,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把它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言行,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求实,就要勇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求实,就要勇于坚持原则,坚定地观测执行国家的法律、法令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求实,就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工作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讲空话,不走形式。
创新,就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努力进取,奋发向上;创新,就要克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习气;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大胆思索,富有开拓精神,不断开创新局面;创新,要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要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不断取得新的经验;创新,就要科学管理,勤俭办学,让有限的人力、财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院校训明德、博学、经世、笃行
“明德”,典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又见《尚书抱朴子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博学”,典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广泛地学习,详细地研究,谨慎地思考,清晰地辨别,忠实地践行);又见《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经世”,典出北宋葛洪《抱朴子·审举》“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方略。”;“经世”又语出北宋胡瑗、孙复“经世济民”,今天的“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清代顾炎武有“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笃行”,见“博学”《中庸》;又典出《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还见(明)李贤《答耿中丞书》:“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
释义:
“明德”,意在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寓意该校的办学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校师生员工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博学”,意在广泛地学习,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方能达到知识渊博、学识丰富、学问广博精透的境界。寓意该校人才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重视知识积累,强化创新能力。唯有广博学习、仔细探究、缜密思考、明晰分辨,才能成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经世”,意在学习认识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方法,培养改造自然与建设社会的能力。寓意该校的学科特色——以财经类专业为主。全校师生要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笃行”,意在学有所得,就要忠贞不渝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寓意该校的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注重实践,知行合一,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社会。“笃行”是为人、为学、为事的重要阶段,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寓意:
“明德、博学、经世、笃行”,是对“德”和“才”的高度概括 ,是“学”与“行”的完整统一,也是对“为学”、“为人”、“为事”的深度挖掘。与我们长期以来提倡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四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内涵十分丰富。
将“明德、博学、经世、笃行”作为校训,就是从德、学、才、行等方面,规范师生行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追求广博精深的学识,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锤炼践行不辍的意志。校训较好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明确了为学和为人的目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学院地址及邮编公交线路:
6路、K6路、28路、209路、k906、2路、88路、86路、83路、211路、42路、72路、517路、127路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80号
邮编: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