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体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立克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一组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类立克次体病可分为5大组:

①斑疹伤寒组(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②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立克体体痘症);

③恙虫热组(含恙虫病);

④Q热组(含Q热);

⑤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热和Q热。

立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

①需在活细胞内生长,在代谢衰退的细胞内生长旺盛;

②具典型的细胞壁、有DNA和RNA,呈短小、多形性球杆状,染色后光学显微镜可以查见。

③除Q热、战壕热及立克次体痘症的立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有共同抗原,故可进行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

④对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

⑤其毒素属内毒素性质,为其主要致病物质。⑥耐低温、干燥,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立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是:

①病原体在自然界中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鼠类)和家畜(牛、羊、犬)等贮存宿主内繁殖。虱、蚤、蜱、螨等吸血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

②特异的病理改变为广泛的血管周围炎和血栓性血管炎。

③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和皮疹(Q热除外),呈急性表现。

④广谱抗生素有效。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各病之间有交叉免疫力。

我国的立克次体病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恙虫病和Q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