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名 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
中文名 普陀樟(天竺桂)
拉丁科名 Lauraceae
中文科名 樟科
保护级别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分布 江苏(大金山岛)、浙江(舟山群岛)、台湾
现状 濒危种。普陀樟目前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的狭窄范围。由于种子间歇结实,加上人为干扰频繁,林下很少见到幼苗、幼树。
海拔下限(米) 200
海拔上限(米) 240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40厘米;树皮淡褐色;小枝绿色,光滑。叶革质,芳香,近对生或在枝条上部的互生,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离基三出脉距基部约1厘米左右,中脉与侧脉在两面隆起。聚伞花序从枝上叶腋生出,由6-20(一22)花组成伞形状;总花梗长3-6厘米,花梗长5一10毫米,均无毛;花淡黄色,萼片6,宽椭圆形,外面有短毛。浆果状核果椭圆形至椭圆状卵形,长约13厘米,果托浅杯状,边全缘或具浅圆齿,熟时紫黑色。
特性 分布于丘陵沟谷常绿阔叶林内。丘陵沟谷常绿阔叶林内。分布区受海洋气候影响,冬暖而夏凉,年平均温15.4--16.2℃,1月平均温3.3--5.5℃,最热月(8月)平均温26.8℃,极端最低温为-6.1--12.1℃(持续仅2、3天),春季多雾,雾期长,每年5--9月湿热多雨,相对湿度常达90%以上,年降水量1152--1200毫米。土壤为红壤,pH值5.5--5.7。耐阴树种,幼龄期需有侧方蔽荫。本种是组成常绿阔叶林的标志种,常和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珊瑚树Viburnum awabuki K. Koch、野梧桐Mallotus japonicus Muell.--Arg.、蚊母树Distylium racemosum Sieb. et Zucc.等混生。普陀樟根系发达,具耐旱、抗风等特性。幼苗生长缓慢,五年后转快。花于5--6月开放,11月果实成熟,结实有间歇期。
保护价值 普陀樟是中国和朝鲜、日本的间断分布种,对研究东亚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木材坚实致密,纹理直,耐腐,耐水湿,是优良的用材树种。
保护措施 浙江普陀岛已建立国家重点风景保护区,应对本种加强保护,严禁砍伐。杭州植物园及南京中山植物园已引种栽培。
栽培要点 果实成熟时及时采摘,脱去果皮,漂洗干净后阴干,湿沙分层贮藏。早春三月播种 ,种子发芽率80--90%。播后1个月出土,苗期需架设荫棚。当年苗高约15厘米,需移植1--2年后可出圃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