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文名称:Opopsitta diophthalma
英文名称:Doule-eyes Fig Parrot
科属分类:鸟纲(Aves)、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鹉科(Psittacidae)
双眼无花果鹦鹉是十分可爱迷人的小型鹦鹉,在台湾它的价位较其它的无花果鹦鹉便宜,数量并不多,其繁殖难与饲养较其它小型鹦鹉困难,成功饲养无花果鹦鹉的关键在于食物的供给,这类鹦鹉常因为缺少维他命K而死亡,性格上不像吸蜜鹦鹉般爱玩及驯服,双眼无花果鹦鹉在台湾也有野生鸟,加上饲养照料不易,购买前除了须先确定为人工繁殖鸟以防止野生鸟的高死亡率外,需多加留心注意.
约有7种亚种:
(1) Astrolabe Mountain Fig Parrot (雅斯陀蕾伯山地无花果鹦鹉)
(2) Aru Double-eyed Fig Parrot (阿鲁双眼无花果鹦鹉)
(3) Hartert’s Double-eyed Fig Parrot (哈特氏双眼无花果鹦鹉) *『疑似绝种!』
(4) Tagula Double-eyed Fig Parrot (太格拉双眼无花果鹦鹉) *『疑似绝种!』
(5) Marshall’s Double-eyed Fig Parrot (马歇尔氏双眼无花果鹦鹉)
(6) Red-browed Fig Parrot (红眉双眼无花果鹦鹉)
(7) Coxen’s Fig Parrot (卡克什恩无花果鹦鹉) *『疑似绝种!』
右上图是亚种:Cyclopsitta diophthalma macleayana 雄左、雌右,分布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部。
体长:约13-16cm(5-6.3吋)
分布:印尼的新几内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及其周围的小岛,澳洲东北部也有其族群。
整体概述:
栖息于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边缘地区、干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开阔的尤加利树林地等地,在澳洲也会出现在公园、灌木丛、农作物区及红树林林地等地区,食物中,无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觅食时安静,动作敏捷快速,不会到地上活动或觅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在栖息的树木上会聚集200只左右,而其主要的天然食物除了无花果以外, 也会食用水果、花蜜、昆虫幼虫,或由树皮上刮食一些青苔与真菌类植物 ,觅食时也会与其它的无花果鹦鹉、玫瑰鹦鹉、吸蜜鹦鹉群集在一起。
在新几内亚繁殖期约在3月,澳洲则在8-11月,主要由母鸟负责筑巢的工作,一窝约有2颗蛋,母鸟在2天内会下完,18天左右后孵化,母鸟单独喂食雏鸟约3-4星期,幼鸟约7-8星期后羽毛长成;源自澳洲的亚种─ 柯森氏双眼无花果鹦鹉(Coxen's Double-eyed Fig Parrot)由于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已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一级保育类鹦鹉;双眼无花果鹦鹉在国际上的鹦鹉养殖中数量非常稀少,饲养照顾不易以及幼鸟不易存活是主要原因,刚引进饲养时十分敏感,常常因压力与不安而死亡,尤其是野生鸟,笼养的双眼无花果鹦鹉很安静,啃咬力虽不强但最好提供树枝供啃咬以防止上喙部的过度生长,它们对于低温也很敏感,一般温度最好不低于15度,巢内有幼鸟时不要低于20度,食物的提供最重要,避免像饲养小型鹦鹉般只提供种子谷物,蔬菜水果、花蜜、昆虫、维他命补充剂等食物也都应适量供应;公鸟面部颜色为鲜红色,母鸟则是浅黄色,但幼鸟时期羽色皆像母鸟一样,公鸟在14个月大时面部羽色才会完全呈现如成鸟般的红色。
繁殖:
大型的无花果鹦鹉( 如爱德华无花果鹦鹉、萨尔瓦多无花果鹦鹉、)均较小型的无花果鹦鹉容易繁殖,双眼无花果鹦鹉的繁殖并非很容易,而且幼鸟的死亡率非常的高,往往活不过几天,而且这种情形常一再地发生,如果遇到这个问题,在幼鸟孵出后将日常提供的食物改为软性食物(如芒果、木瓜等)可能会有改善,成对分开繁殖,将巢箱安装于暗处,一窝产2颗卵,孵化期约21天,亲鸟对饲主检查巢箱很敏感,不宜时常打扰它们,羽毛长成约35天,幼鸟一般约40天左右会离巢,公鸟对幼鸟有时有攻击性,不宜太晚移出幼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