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盛孝章书〔东汉〕孔融
【作者小传】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处),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年终53岁。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文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荐祢衡表》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临终诗》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见当时古诗与乐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诗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叙史简明。此外,《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曾作《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作。
【题解】这是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名宪,会稽人,也是汉末名士。曾任吴郡太守,因病辞官家居。孙策平吴后,对当时名士深为忌恨,孝章因此曾外出避祸。策死后,孙权继续对其进行迫害。孔融与孝章友善,知道他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这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救援。曹操接信后,即征孝章为都尉,征命未至,孝章已为孙权所害。文章叙述了孝章所处的艰难处境,并引用历史上重用贤才的故事,从交友之道和得贤之重要来打动对方,辞意恳切,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量。
【原文】岁月不居〔1〕,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2〕,融又过二〔3〕。海内知识,零落殆尽〔4〕,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5〕,妻孥湮没〔6〕,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7〕!
《春秋传》曰〔8〕:“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9〕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10〕,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执〔11〕,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12〕,而朱穆所以绝交也〔13〕。公诚能驰一介之使〔14〕,加咫尺之书〔15〕,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16〕,九牧之民所共称叹〔17〕。燕君市骏马之骨〔18〕,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19〕。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20〕,又能正之〔21〕。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22〕,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23〕,隗虽小才,而逢大遇〔24〕,竟能发明主之至心(34),故乐毅自魏王〔25〕,剧辛自赵往〔26〕,邹衍自齐往〔27〕。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28〕,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29〕。凡所称引〔30〕,自公所知〔31〕,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32〕。因表不悉〔33〕。
——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孔少府集》
【译文】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末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注释】〔1〕居:停留。〔2〕公:指曹操。始满:刚满。这里指刚满五十岁。〔3〕过二:超过两岁。〔4〕零落:凋落。这里指死亡。〔5〕其人:指盛孝章。孙氏:指东吴孙氏政权。孙策平吴后,对英豪多所杀戮,孝章为当时名士,孙策亦深忌之。但孙策死于建安五年,此书作于建安九年,则杀孝章者当为孙权。〔6〕妻孥(nú奴):妻子儿女。湮(yān烟)没:埋没。指丧亡。〔7〕永年:长寿。〔8〕《春秋传》:阐明《春秋》经义的书。这里指《公羊传》。〔9〕“诸侯”三句:见《公羊传·僖公元年》。僖公元年(前659),狄人出兵灭邢。齐桓公当时居霸主地位,未能发兵救援,自己感到羞耻。所以《春秋》作者有意为他隐讳,于这一年只写上“邢亡”两字,而不写亡于谁手。文章引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以曹操比齐桓公,暗示他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10〕谈士:善于言谈议论的人。〔11〕幽执:指被囚禁。〔12〕吾祖:指孔子。孔融是孔子后裔,故称。论损益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3〕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14〕介,一个。〔15〕咫(zhǐ止):古以八寸为咫。〔16〕要:总要,总括来说。〔17〕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18〕“燕君”句:《战国策·燕策》:“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马死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市:买。〔19〕绝足:绝尘之足。指奔驰时足不沾尘的千里马。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骨的故事,是要曹操招致盛孝章。以为纵然孝章不是绝顶贤才,但把他招来可以得到好贤的名声,天下贤才必能接踵而来。〔20〕宗社:宗庙和社稷。指国家政权。“宗庙”是皇帝祭祖宗的地方,“社稷”是皇帝祭天地的地方。绝:断绝。祭祀断绝即意味政权覆灭。〔21〕正:扶正,安定。〔22〕“珠玉”二句:语本《韩诗外传》卷六:“盖胥谓晋平公曰:‘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胫(jìng敬):小腿。这里指脚。〔23〕昭王:燕昭王姬职(前311—前279在位)。燕昭王渴望贤者,以报齐国破燕之仇,请谋臣郭隗推荐,郭隗说:“只要你尊重国内贤人,天下贤士必会闻风而来。”昭王说:“那么我该从谁开始呢?”郭隗说:“请从我开始。我尚且受到尊重,何况比我更高明的贤士呢?”于是昭王就为他修建宫室,并以师礼相待。又相传昭王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招纳天下贤士。〔24〕大遇:隆重的待遇。〔25〕乐毅:魏国人,燕昭王任为上将军,曾为燕伐齐,破齐七十余城。〔26〕剧辛:赵国人,有贤才,跟乐毅一起合谋破齐。〔27〕邹衍:齐国人,主张大九州说,燕昭王以师礼相待。〔28〕向:从前。倒悬:倒挂着。比喻困苦危急。〔29〕首:向。〔30〕称引:指信中论说、引述的事情。〔31〕自:本来。〔32〕崇笃:推崇重视。斯义:指交友、招纳贤才的道理。〔33〕不悉:不能详尽。旧时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34)明主之至心:指燕昭王招用贤才的至诚之心。
【古今对《论盛孝章书》点评】
1.孔文举之书,陆士衡之议,斯可谓成文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五文部“叙文”引李充语)
2.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郗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苏东坡《东坡全集•乐全先生文集叙》)
3.当时孔文举为先达,其于文特高雄。(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三)
4.今读其书表,如鲍子(鲍叔牙,进管仲于桓公)复生,禽息(禽息知百里奚之贤,荐之于穆公)不没,彼之大度,岂止六国四公子乎?……东汉词章拘密,独少府诗文,豪气直上,孟子所谓浩然,非邪?琴堂衣冠,客满酒盈,予尚能想见之。(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题辞》)
5.要对乞书救难入解,不得但以荐贤公共语溷看。一副爱士爱交热肠,笔墨外神韵拂拂,北海旷代逸才也。(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
6.孔北海文,虽体属骈骊,然卓荦遒亮,令人想见其为人。(刘熙载《艺概•文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