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洪湖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洪湖是江汉平原上最大的水质无污染的淡水湖泊,位于洪湖市西南部。自新堤镇西行4公里即可抵达湖东岸边。洪湖面积348平方公里。全湖呈多边几何形,湖岸平直,湖底平坦。湖水呈淡绿色,大部分湖面绿水荡漾,清澈见底。

洪湖是湖北所有湖泊有机物含量最丰富的湖水,是我国淡水鱼类的重要产地。鱼种类丰富多样,共有84种。沿湖四周鱼场、养殖场密布。湖中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共92种,其中莲籽每年出口均在20万公斤以上。水面辽阔,水草茂盛,鱼虾丰富,是野鸭飞雁等候鸟栖息觅食过冬的理想场所,越冬水禽共有39种,野鸭共有18种之多。全湖常年鱼产量多在30万公斤以上,占全省产量一半以上。野鸭、雁不仅肉味鲜美,羽绒更珍贵,可制成高级衣、被,供登山及其它特种装备。

洪湖不但水产丰富,而且景色绚丽。四季皆有特色,渔家风情别致,是理想的水上旅游风景区。春天,渔帆点点,绿草依依;夏天,荷林丛丛,野花盛开;秋天,莲满 菱熟,游人可泛舟湖上,品香莲,尝鲜菱,亲自体会水上渔家生活的乐趣;冬季,九雁十八鸭等候鸟群居,则可开展狩猎活动。美丽的洪湖,以其特有的自然风光, 每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洪湖市地跨东经113°07′~114°05′,北纬29°39′~30°12′之间,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东南端。东南濒长江,与嘉鱼县、赤壁市及湖南省临湘市隔江相望;西傍洪湖与监利县接壤;北依东荆河与汉南区、仙桃市相邻。洪湖市东西最长94公里,南北最宽62公里。

洪湖全境历史上属云梦泽东部的长江泛滥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缓倾斜,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广阔而平坦的地貌,海拔大多在23~28米之间。最高点是螺山主峰,海拔60.48米;最低点是沙套湖底,海拔只有17.9米。洪湖市平均坡度约为0.3%,境内河渠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

洪湖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夏热冬冷,降水集中于春夏,洪涝灾害较多。

洪湖市年平均气温16.6℃左右。全市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常年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13.2℃(1977.1.30)。常年最热月为7月和8月,平均气温28.9℃,极端最高气温39.6℃(1971.7.21)。日温差平均在7.7℃左右,6、7月最小,为7.2℃;10月最大为8.7℃。地面温度,历年平均为19℃,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69.2℃(1970.8.2),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20.1℃(1977.1.30)。

洪湖市平均日照在1980~2032小时之间,平均每天日照5.4~5.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5%。各月日照时数以6~8月最多,达700~750小时,占全年的35.8%~36.9%;12~2月最少,只占全年的18.8%。

洪湖境内年均降雨日为135.7天,降雨量在1060.5~1331.1毫米之间。降雨量最多的是1954年的2309.4毫米,最少的是1968年的774.4毫米。年降雨量的地域差异明显,春季以南部的螺山最多、北部的峰口最少,两地差值为112.8毫米。夏季各地降雨量普遍增加,4~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4%,降雨空间分布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全市年平均暴雨日数为38天,5~6月为一年中暴雨最多的时段,占51.4%。

洪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元代有农民起义领袖倪文俊、陈友谅,陈后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明代有文化名人黄蓬“三刘”(刘掞、刘深、刘元刚),刘掞为永乐乙酉进士、授翰林检讨,刘深为正统已未进士,曾任江西永宁、四川崇宁等县知县;另有20岁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的傅颐,进士并授大理寺评事的陈文烛等。清代有文化名人和政界要员张锡谷、刘心源、陆建瀛、王柏心、傅卓然,农民起义领袖张太元、何士秀、叶世彪等。1911年,武昌首义,洪湖有近百人参加,志士杨时杰、李春萱等分别担任中华民国军政府的内务、理财部长等要职,为推翻帝制、建立中华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洪湖市现辖2个办事处(新堤、滨湖),14个镇(乌林、螺山、龙口、燕窝、新滩、黄家口、峰口、府场、曹市、戴家场、沙口、瞿家湾、万全、汊河),1个乡(老湾回族乡),3个管理区(大同湖、大沙湖、小港)。全市465个村民委员会,2883个村民小组。

湖北洪湖荷花广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