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诗人韩愈有“礼鼠拱而立”句,随老子出关的关尹也说,圣人以蜜蜂立君臣,以蜘蛛为网罟,以拱鼠作礼制,以战蚁制兵法。我一直好奇:老鼠怎么成为了礼仪象征?查南朝刘敬叔的笔记《异苑》卷三中有“拱鼠”条:“拱鼠形如常鼠,行田野中,见人即拱手而立,人近欲捕之,跳跃而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这种拱鼠就是黄鼠。
由此追究,发现作揖大约就从拱鼠的恭敬而来,因为拱持为恭,《易经·说卦》说,艮为鼠,以八卦象征肢体器官,艮就是手。
再追究,礼字其实就是鼠摩弄其须,相时而进之形。相时就是观察时机,所以称鼠为虫中最诡秘者。最早是将它列入“虫”类,所以也称它“老虫”,后来才列入“兽”类。
鼠为礼,《诗经·鄘风》中才有《相鼠》篇:“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通篇都说,人要是无礼,还不赶紧去死。这里的“齿”指年岁,“止”则是“艮”卦的内涵———艮为山,山静止不动,故艮为限止。止又不止,在静中包容百体之动。这鼠在穴中,由此使人对动静有了更深的体会。《易经》解读艮卦说,要静止就静止,要行动就行动,动静不失时机,其道光明。艮由此才是万物终始,而子为鼠,子是地支第一位,所以鼠在十二生肖中为首。
但鼠又是盗窃小虫,夜出昼匿,属阴。于是周鼎上要让马去踩它,弘阳而抑阴,这其实也是动静互为因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