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艋舺清水巖,俗称艋舺祖师庙,是台湾三级古迹。艋舺清水巖位在台北市万华区,与艋舺龙山寺、大龙峒保安宫合称为台北三大庙门。为受道教、民间信仰影响极多的庙宇。除主祀安溪县守护神清水祖师以外,并陪祀天上圣母妈祖、关圣帝君、文昌帝君、魁星、 福德正神等众神祇。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渡海来台的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公推翁有来为董事,募得三万元,为其从原乡安溪县湖内乡清水巖,携来的清水祖师香火,修筑庙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落成。
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六月,台风侵袭艋舺清水巖,翁有来於是又向乡人募捐五千元重修。
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泉州三邑人为了争夺艋舺的商业利益,与同安人间发生「顶下郊拼」事件,泉州三邑人欲攻打同安人,但苦於艋舺祖师庙的阻隔。於是威胁利诱,终於使安溪人借道给泉州三邑人,让泉州三邑人焚毁阻碍其路线的艋舺祖师庙。
事後,安溪人自己负责重建的工作。由本庙董事白其祥向安溪移民,募款银二万五千元重建祖师庙,於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整修,但是迟至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方完工。祖师庙原有三殿,格局完整,现只馀两殿,前为三川殿,中为正殿。而後殿在顶下郊拼时毁於战火,迄今未建。
日本治台时期之初的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时,祖师庙被台湾总督府,充做为国语学校的附属学校。
大正十一年(1922年),台北州立第二中学亦在祖师庙址草创,并把此事记载入其校歌。台北州立第二中学,也就是现在台北市立成功高中的前身。
在台北的清水祖师庙中,以艋舺祖师庙、三峡祖师庙与淡水祖师庙三地最为重要,其中又以艋舺祖师庙最具历史特色,象征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与客家人外的第四种移民势力,还见证了「顶下郊拼」,这场影响台北历史甚钜的械斗事件。
清水祖师为安溪人的守护神,早期,台北盆地周围多为安溪移民所开拓,故台北地区清水祖师庙林立。
庙内文物
正殿挂有「功资拯济」匾额,此为清光绪皇帝因中法战争淡水告捷,所赐之皇帝御笔匾额。 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时,法军侵犯淡水,台北告急,民间一致认为,是因为淡水方面,迎请了艋舺祖师庙的清水祖师神像助阵,祖师显灵,法军方败於淡水,台北方能不陷。自此神迹,艋舺祖师庙香火更为鼎盛。 淡水祖师庙正殿亦挂有「功资拯济」匾额之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