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的禁欲主义是起因于反对教会逐渐世俗化,在3,4世纪时兴起。而更早的潜伏因素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统一教会及罗马帝国前,因基督教的宽柔政策,所以教会水准偏低、基督徒素质不齐。当时一些人走出来,注重属灵生活,退居大漠。‘隐士’的希腊文是“沙漠”、‘修士’的希腊文是“独自”,此二词成为敬虔的象征。他们持守贫穷、圣洁、顺服的誓言,每天祈祷、工作,有些甚至向外传福音。
主要人物介绍圣安东尼(Saint Anthony the Great)
安东尼(Anthony),基督教修道主义的创始人。(主后250年--主后356年?),出生于埃及中部的 Koma,为科普特(Coptic)人。原是农民,因领受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十九章二十一节中,耶稣对寻求永生的少年财主所说的话:“你若愿意做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而舍弃一切,在他所生长的村庄发愿过禁欲生活(约主后270年) 。十五年后,离开社会人群索居于沙漠洞穴(故有隐士之称),过著禁食、祷告、读经...极其严峻的沙漠修道生活,为后来的跟随者树立修士典范。Anthony被描述是:“经常禁食...既不用水洗澡...也不洗脚。”275年开始二十五年的与世隔绝生活。仿效安东尼修道方式的人多了起来,有些人独自隐居、有些人则结成团体,其中最大的团体位于尼提亚(Nitria)和思西提斯(Scetis)的旷野里。305年时,广收门生。他将这些跟随者组织起来,誓言舍弃一切跟随基督,只过贫穷与祷告的生活。
影响
对阿里乌教派争论有影响力。 在君士坦丁大帝悔改后,教会涌入人潮,而面对世俗化的冲击,因此此时许多人如同安东尼一般,隐居于沙漠、成为苦行修士。
帕科缪(Pachomius)
团体修道方式的先驱。他曾是一位军人,于325年开始接受修道主义,因其反对极端主义─个人独自隐居的方式。故他开设第一所共同生活的修道院,管理方式类似军队的组织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