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状结构(granular texture)
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的粒径大小相近或大小不等的全晶质结构。常见于深成岩中。根据矿物颗粒的自形程度,可以分为全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和全他形粒状结构等[1]。
粒状结构是土粒在有机-无机胶体和钙离子作用下胶结而成的多级团聚的似立方体结构。结构体长、阔、高三轴大致相等,具有平坦或弯曲的表面,形似球状。其直径约在0.25~10毫米之间,农业上最理想的为2~3毫米。团粒内有毛管孔隙,团粒间有非毛管孔隙。具多孔性、水稳性和机械稳定性。其形成分两个阶段:①原生或次生矿物颗粒,经无机粘粒之间的凝聚和有机-无机的复合等作用,形成复粒或原生微团聚体(直径<0.25毫米);②微团聚体在有机胶体参与下,再经粘结、胶结、根毛和菌丝体的固结等作用而成为团聚体。影响团粒结构形成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①胶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腐殖质是最重要的胶结剂,含量愈高,土壤的团粒化和水稳性愈高;吸附性钙离子有利于团粒的形成和保持,钠离子则相反。②外力的推动作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根系穿插等产生的挤压、推动作用,可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既保水又保肥,对作物能同时提供足够的水分、养分和空气,因而是一种较理想的土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