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假设(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
“经济人”假设简介“经济人”(economic man)又称“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这种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为此效力。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再经19 世纪合理主义的影响而形成是雪恩 在《组织心理学》中提出。
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M.McGregor)在他所著《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其中,X理论就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其基本观点如下:
(一)多数人十分懒惰,他们总想方设法逃避工作。
(二)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甘心情愿受别人指导。
(三)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的方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四)多数人十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励他们工作。
(五)人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担当管理的责任。
基于这种假设所引出的管理方式是,组织应以经济报酬来使人们服从作出绩效;并应以权力与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员工,其管理的点在于提高效率,完成任务。其管理特征是订立各种严格的工作规范,加各种法规和管制。为了提高士气则用金钱刺激,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严厉惩罚即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泰罗制就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这种假设实质上是早已被驳斥的遗传决定论的人性观。把人划分成多的被管理者和少数的管理者,代表了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早期段的管理。这种假设和X理论虽然已经过时,但对管理并非全无意义。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① 职工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
② 由于经济性刺激物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员工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
③ 感情,按其定义来说,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权衡。
④ 组织的设计方式要能够中和并控制人们的感情,即要控制住人们的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
“经济人”假设的管理策略① 组织是用经济性奖酬来获取职工们的劳动与服从。
② 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高效率的工作效益,人们的感情和士气方面是次要的。
③ 如果人们工作效率低、情绪低落,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组织的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
“经济人”假设的消极作用① 管理者只能指望人们所做的工作不会超过奖酬与控制制度所鼓励并允许他们所做工作的范围。
② 管理者认为人们只靠金钱才能激励,所以采取的管理策略,客观上把人们训练成仅仅以此方式工作的人,其后果就是多给钱多干、少给钱少干、不给钱不干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后果。
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