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类别【物种名称】织锦芋螺
【中文俗名】
【拉丁学名】Conus textile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科属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芋螺科
外形特征贝壳圆锥形,坚固,螺塔、低,体螺层大,占据壳长一半以上。壳口狭窄且长。壳表有成长脉、螺脉、螺沟、颗粒和肩部的结节。口盖角质,远小于壳口,新月状,核在下方。齿舌只有边缘齿,末端有倒钩。
中型个体,贝壳纺锤形,壳高98毫米,壳宽51毫米。螺旋部较长,螺层约12层,肩部圆钝,体螺层上端宽大,前部渐瘦,基部骤然趋窄;贝壳表面无滑,具黄褐色、大小不等的鳞状花纹。体螺层上面通常具2、3条宽褐色环带。厣角质,呈卵圆形,生长纹粗糙。贝壳美丽,可做观赏品。
螺壳或轻或重,螺塔短,侧面或直或微凹。体层有的略凸,有的极膨园,肩部钝圆,或者稍呈棱角。壳底部有低螺脊,其余部位平滑。壳表白色,有大小不等且重叠的帐篷状花纹,以及3条断断续续的褐色或淡黄色螺带。尺寸可达9厘米,有剧毒。
分布范围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非洲沿岸、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及日本等。国内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岛及西沙群岛。
习性环境这种贝类动物属暖水种,生活在沿海低潮线附近或岩石、珊瑚礁间,退潮后多隐藏在石块下面及珊瑚礁洞内,黄昏后活跃,

常在栖息地附近觅食。春、夏季节为繁殖期,卵囊袋状,常附着在岩石上、每个雌体一次的产卵囊数为10-100余个。口里具毒齿,其毒性较强,捕捉时应十分注意。夜间觅食性,食鱼类或贝类或小虫。生长于热带浅海处。